放下歷史仇恨,中日共此震痛

時間:2011-03-15 15:57   來源:中國青年報

    災難降臨,人類是如此地脆弱。當照片、視頻、新聞報道,以及所有記錄日本大地震的影像與文字呈現于我們眼前時,震驚、恐懼、悲痛與無助一併襲來。

    約2000人遇難,數千人失蹤——冰冷的數字背後,是一個個曾經鮮活的生命,是所有父母親朋的悲慼痛楚,是瞬間的地裂天崩、海浪肆虐,更是無法估量的損失和暗藏的危機。

    9.0級的大地震,隨後引發海嘯、核電站爆炸——突如其來的天災讓島國日本陷入震痛的深淵。作為人類,作為一衣帶水的鄰邦,我們感同身受。

    因為,在日本地震發生的前一天,中國偏遠的雲南盈江縣遭遇5.8級地震,25位同胞罹難,250余人受傷,28萬多人受災;

    因為,3年前的汶川大震還不曾走遠,逝者之傷、生者之痛,依然讓我們悲傷、惦念、挂牽;

    因為,每一場災難,都是人類共同的悲劇。除了真切感知自身的渺小與卑微之外,我們根本無法預知,大自然何時會再次伸出它痛擊人類的災禍之手。

    悲憫,是所有獲知災情的人們共同的感受。不管你是身處災難現場,還是令人震驚的影像的觀看者;不管你是在為災區的朋友親人擔憂,還是慶倖自己遠離危險,作為人,作為人類的一分子,他人的痛苦與危難,同樣會讓我們揪心難過。國籍、民族、文化,甚至仇恨、怨懟和紛爭,在巨大的人類災難面前,都變得無足輕重。

    除了攜手共渡,我們別無選擇。災難讓人措手不及、驚恐不安,災難也讓人彼此親近、團結互助。

    對於日本的這場震災,有一部分中國人的心情表現得可能有些複雜。畢竟,中日之間曾經有過那樣一頁不快的歷史,有關戰爭的深刻記憶,時而會讓過去的殺戮與罪責重新浮現。

    儘管人們清楚,今天經受天災折磨的日本人,並非當年舉起屠刀的軍國主義者;每一個具體形象的個人、家庭,也不是抽象概念化的集體名詞。但是,常識和道義,有時候很難跨越感情障礙,悲憤和仇怨在代際間傳遞,隔膜很難一下子消除。

    不必看重網路上的某些過激言論,也無須太在意那些幸災樂禍之情。如果以“天譴”來理解地震對生命的剝奪、家園的摧毀,那與舉起屠刀砍殺無辜者何異?從彼岸的災難中,獲得幾許復仇的快感,不過是極度的自私與狹隘,跟愛國絲毫不沾邊。極少數人的殘忍邏輯和無稽之談,根本不能代表全體網民和中國民眾。

    糾纏于仇恨之中,只會讓衝動淹沒理性,讓冷酷替代慈悲,讓偏執驅趕寬容。其實,在中日兩國悠久的交流歷史中,不快只是短暫的一瞬,根本沒理由也沒必要讓上幾代人的仇恨代代相傳。即便中日兩國眼下和將來還會因為種種原因産生矛盾、紛爭,但這也不意味著仇恨需要延續。恰恰相反,只有諒解和寬容才是解決歷史和現實衝突的基礎,也只有放下歷史包袱,才可能造就未來的美好。歷史不容忘記,卻可以寬恕;爭端難以避免,卻可以和解。

    當中國領導人致電日本天皇和首相,表達中國人民的慰問時,當中國救援隊出現在鄰國斷壁殘垣的震災現場,當許多國人“就像當年為汶川一樣流淚”時,當無數條微博在傳遞惦念和祈禱時,我們看到的是,人性的善良和美好,人類共禦災害的勇氣和決心,以及一個民族擺脫陰影后的自信和成熟。 

    在人類共同的災難面前,讓我們放下心結,以愛的名義去悲憫,去關照,去幫助。這一刻,我們同舟共濟,這一刻,我們攜手共渡。傷痛因關懷而紓解,紛爭因包容而消解,生命因愛而堅強。

編輯:高斯斯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