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對臺軍售看穿美國的“賣騙”手法

2019年07月15日 15:47:00來源:台灣網

  “大華網路報”12日發表評論説,美國批准售予臺灣M1A2重型戰車,這是自冷戰結束以來,臺軍經過二三十年的持續遊説,加上現有裝備老舊,近年意外頻傳,終於得到的一個進展。

  美臺軍購向來是政治考慮,臺灣需要的,美國不見得肯賣;美國肯賣的,臺灣不見得需要。有時可能拖個十幾二十年,考慮中美關係、考慮臺灣聽不聽話,甚至考慮他們生産線就業需要,到時再賣過時的型號,或者把臺灣不需要的塞給臺灣。有了幻象機,才賣F-16;有了拉法葉艦,才賣紀德艦,出發點當然都不是為著臺灣安全。這回把龐然大物的重戰車賞給臺軍,真的有比前幾回合理、合算嗎?

  隨便舉例,M1A2戰車號稱在2000公尺外,仍然具有擊穿80公分裝甲的實力。但問題是臺灣的環境,要找個2000公尺沒有任何障礙物,讓戰車能夠為所欲為,發揮火力的場域,答案是沒有!現在臺灣軍方的説法,是希望重戰車在“灘岸決勝”時,能夠部署北部,作為海岸、要塞防衛,也就是一字排開,對著海面射擊。那多買一些便宜的替代品,不是更好,何必暴殄天物呢?更何況新戰車還有超寬、超高及超重等麻煩。

  清朝末年,曾國藩説過“制勝之道,實在人而不在器”,臺灣有了新戰車,誠如軍方解釋,主要是士氣考慮。但是士氣能不能振作,終究還是人的問題。當“三軍統帥”蔡英文直言不諱,説臺軍和她的黨“不親”;當走在鄉間,到處都是棄置無人的軍營,則新戰車進口,除了刺激中國大陸,還有讓當權者告訴大家,她跟美國有多好,美國有多挺她之外,我們要問:臺軍真的受用嗎?大家真的有更安全嗎?

  臺灣“中時電子報”14日發表評論説,臺灣地區領導人蔡英文又出訪“邦交國”了,這次是加勒比海4個“友邦”,和往常一樣,出訪“邦交國”只是個名義,最重要的是“過境美國”,比接待規格、比駐留城市、比會面層級,以及比看誰“述職”、“朝聖”得最賣力,就代表誰最獲美國這個主子的歡心,好回來驕其民眾,然後為其政權的延續,取得名正言順的有力後盾。蔡英文號稱的“民主自由延續之旅”,説穿了不過是自家政權的茍延殘喘而已。

  相較于古代,臺灣的地位連過去的“藩屬國”都還不如,與美國當初所扶植的他國反對勢力,更無法相提並論。美國為了厚植親美的他國反對勢力,是無所不用其極、源源不斷地供輸人力、財力與武器,儘管到後來還是難免遭到“反噬”的惡果,仍然樂此不疲,此無他,美國的利益是優先的考量。“買”與“騙”通常是美國對付他國的利器,收買人心,以未來的前景誘騙,成果一向斐然。但是,收買往往只能收效于一時,誘騙終將會露出原形,此所以美國處處點燃戰火,又處處無法收拾殘局,面臨到緊要關頭,如在越南般溜之大吉的事例,絕非只是孤例。

  臺灣人不知何故,對美國從來就慣於當孝子賢孫,從庚子賠款之撥付給清華大學,到蔣介石時代對臺灣的軍援與經援,在臺灣無不過甚其辭的渲染,視之如再生父母。晚近臺灣備感“中共威脅”的時候,更是一廂情願地將所有的希望寄託于美國的援助。這是從李登輝的時代,就種下的謬誤觀念,無論藍綠是誰當家,都行禮如儀,照走一遭。大家只要一看到美國的若干參眾議員發表對臺“友善”,或是對中共“警示”的話語時,都不禁眉飛色舞,眾鳥欣有所托起來;卻完全忽視了,在每一句話語的背後,都是一連串龐大的財務、不平等協商在侍候著,美豬進口、軍費支出,哪樣不是臺灣須付出的沉痛代價?

  美國是吃定了臺灣無法與中國大陸抗衡的事實,“買騙”的技倆,是無法奏效的,索性更提高層次,改用“賣騙”的手法對付臺灣,以若干包裝過的“謊言”,煞有介事誤導臺灣民眾相信美國是世界正義的維持者,未來必然會與臺灣站在同樣的陣線上,然後“無條件”接受美國所開的價碼,將許多未必真正有用,或是早該退役的戰爭武器,以高於市面以倍數計的價錢,賣給臺灣。臺灣早已是美國用來對付中國大陸的棋子,臺灣在其大手撥弄之下,就像吞食了迷幻藥一樣,自覺快意,而不曉得即將大禍臨頭。臺灣一旦有事,難保美國不會像在越南般撒手落跑,美國除了名譽受損外,受災遭厄的還是兩岸的老百姓。

[責任編輯:李傑]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