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臺媒:那些貌似關心香港的人,不能只圖收割政治利益

2019年06月14日 14:43:00來源:台灣網

  臺灣“旺報”13日發表社評説,香港近日有人反對港府一項《逃犯條例》的立法,從12日起包圍香港立法會,阻擋該條例二讀,立法會雖宣佈暫停二讀表決程式,但事件仍未完全平息。

  此次修例風波,緣于香港男子陳同佳去年遊臺灣期間,殺害懷孕女友棄屍後,逃回香港。因臺港之間沒有引渡協議,陳嫌在港被捕後雖承認殺人,卻無從追究殺人刑責,僅以“洗黑錢”罪獲刑29個月,引發輿論譁然。

  延續回歸前的安排,香港現與20個司法管轄區簽有逃犯移交協議,但跟臺灣、大陸、澳門並無類似的制度性安排。個案處理模式缺乏效率和可靠性的情況下,香港特區政府於今年4月向立法會提交《2019年逃犯及刑事事宜相互法律協助法例(修訂)條例草案》,擬將大陸、臺灣、澳門納入其中,且規定只適用於犯有國際上公認的37項嚴重刑事罪行的嫌犯,政治犯不在其列。

  然而,一場單純的修法卻演化成遊行示威活動。

  《逃犯條例》修訂的本意是設立一次性“個案移交”機制,以避免刑事罪嫌在外地作案後逃到香港藏匿。

  但此事被“恐共反中”的香港反對派緊緊抓住,將修例標簽化為“威脅香港人權”、“送中條例”,加劇了部分港人的內心不安。有資訊顯示,美西方的一些政治勢力在世界格局深刻重構、中美貿易戰加劇的大背景下,以各種方式支援香港反對派,扮演了大遊行的幕後推手角色,其目的之一是打“香港牌”,牽制中國大陸的發展。

  上週日的大遊行對於港府來説無疑是一大警訊。在許多觀察人士看來,港人此次大規模上街,一個深層原因在於擔憂修例安排,將來會淪為政治檢控的工具。平心而論,這次修例是港府在推動,合乎情理,有必要性,意在補本地司法漏洞,令罪犯繩之以法,還受害人公道,而大陸只是其中的一個面向。事實上,近些年,大陸強調依憲依法治理,逐步完善法治環境,整體在進步中。

  國際組織FATF的一個報告曾指出,香港未同大陸訂立《逃犯移交條例》,因此不能更有效打擊金融犯罪。對香港而言,修例補漏是保障自身優質營商環境、獨立關稅區地位、法治健全國際聲譽的必要、正當之舉。如獲通過,有助於強化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而非相反。

  不僅香港,包括臺灣在內的兩岸四地在共同打擊犯罪方面,應有共同的道義和擔當。2009年4月,《海峽兩岸共同打擊犯罪及司法互助協議》就已由海基會、海協會簽署,協議受到臺灣民眾肯定,曾位居兩岸兩會簽署各協議滿意度前列。可惜近年兩岸政治關係掉頭向下,相關協議的實施受到影響。

  凡事都有兩面性。這次事件從一定意義上説明香港回歸後實行“一國兩制”,包括集會遊行在內的港人慣常生活方式並未改變。關於修訂《逃犯條例》,民意分歧大,兩造均相當堅持,港府應高度警惕,一方面需進一步回應市民訴求,讓修法更週全、諮詢更廣泛、程式更完備,另一方面,要審慎應對可能的衝擊立法機構等暴力事件升級。

  臺灣方面,臺當局領導人蔡英文不改一貫政治操作習性,稱香港在“一國兩制”下自由不再理所當然,呼籲臺灣要“深深警醒”,並言“一國兩制”不會是臺灣人的選項。臺港民眾來往密切,香港修法是其內部事情,但臺灣民眾如對修法後赴港旅行、交流及定居安全産生疑慮,擔心香港的司法保障是否周延,自應積極與香港交涉,設法協商解決,而不是見獵心喜,收割政治利益。

  臺灣“中時電子報”13日也發表評論説,香港民眾這次的抵制,其中有多少是基於法例本身的問題,有多少是想像出來的恐懼,很難做出量化的考慮。

  香港長期以來都是遠東的洗錢中心與間諜中心,回歸前後皆是如此。《逃犯條例》修訂矛頭所指,主要是從中國大陸逃來香港的貪官污吏等犯罪人士,以及在香港從事非法活動的外國人。條例修訂後,上述人等曝露于可能被送回中國大陸接受審判的風險,其行徑勢必有所收斂或乾脆逃離香港。

  《逃犯條例》修訂要針對的並非是普通的香港人或反對派人士,但對於臺灣綠營來説,卻倣如撿到重型武器,尤其正逢國民黨、民進黨初選白熱化之際,不少媒體與政治人物紛向“一國兩制”開炮,貌似關心香港人的福祉,實質針對對手進行攻擊,收割個人政治利益。

[責任編輯:李傑]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