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盲目炒短的“新南向”能收割什麼?

2018年08月30日 15:51:00來源:台灣網

  臺灣《聯合報》29日發表社評説,為降低臺灣對中國大陸的“經貿依賴”,蔡英文力推新南向政策,作為扭轉臺商西進的旗艦計劃。臺當局“行政院長”賴清德日前宣稱,新南向在産業與經貿領域已取得明顯成果,例如去年臺灣對新南向國家的投資金額年增五十四.五%,新南向國家對臺投資亦有十五%的成長,顯示成果斐然。

  對此,社評指出,數字不能只看表面,賴清德提出的亮麗成績,其實另隱藏著臺當局不想説出的一面。在新南向政策上路屆滿兩年後,我們不妨盤點一下這筆帳。

  新南向政策的主要目的,是為遏制臺商西進的熱度;但是,兩年多來非僅未達到目標,甚至有倒退跡象。賴清德告訴大家的是去年的數字,但檢視今年上半年的數字,説的卻是另一個故事。今年上半年臺灣對中國大陸與港澳的出口,佔出口總額的四十一%,是近八年新高。亦即,蔡英文不斷對大陸市場潑冷水,但臺灣對大陸的出口依存度不減反增。相對的,臺當局寄以厚望的東盟市場出口占比,卻從二○一六年的十八.五%,下滑至今年上半年的十七.七%。兩年多的投入,等於做白工。

  蔡英文自詡臺灣目前經濟是處在“廿年來最好狀態”,這個“最好狀態”,有半數要靠出口成長貢獻。今年上半年,臺灣對大陸與港澳的出口金額創歷史新高。同一時間,臺灣對新南向國家的出口,包括越南、馬來西亞、菲律賓與印度尼西亞均低於平均值,對泰國與新加坡的出口更呈現衰退。蔡英文所謂經濟的“最好狀態”,靠的還是大陸,而非新南向國家。

  換言之,蔡當局不斷要以“新南向”抑制“西進”,結果非但未能降低對大陸的依賴,臺灣投入大量心力的新南向,反而不如預期。賴清德自誇新南向政績豐碩,其實是“報喜不報憂”;更糟的是,蔡當局全體動員衝業績,決策卻不符成本效益。

  舉例而言,臺灣自來水公司最近宣佈響應新南向政策,進軍東南亞的水處理市場,就是一個盲目配合的例子。臺水成立的目的,是要發展島內的公共給水,提升民眾品質可靠的自來水。如今島內漏水率仍居高不下,民眾對供水品質仍有諸多批評,臺水公司不好好加強本業,卻要配合新南向政策進軍海外市場,難道不嫌不務正業?

  臺水近年好不容易擺脫虧損,但財務依然困窘。若發展海外生意能賺錢,有助改善島內用水,未嘗不是美事。但連臺水董事長郭俊銘都坦承,東南亞國家的水處理建案預算偏低,像臺水評估要花一.三億元的工程預算,印度尼西亞的預算卻僅能編約新台幣五千八百萬元。試問,臺水去這樣的市場發展真能賺錢?若最後臺水新南向以虧錢收場,這又符合蔡英文所稱的互利共贏嗎?

[責任編輯:李傑]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