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民進黨當局執政兩週年 劣政多且不自省

2018年05月16日 08:59:00來源:台灣網

  臺灣《聯合報》16日發表社論指出,臺當局領導人蔡英文執政將屆兩週年,《聯合報》民調顯示,五成六民眾不滿意她的施政表現,滿意者僅二成九。值得注意的是,中立選民有六成一感到不滿意,高於平均水準;而民進黨傳統票倉的南部地區包括雲嘉南和高屏澎皆出現大逆轉,不滿意蔡英文施政的比率都遠超過滿意之比率。民進黨執政才兩年,即出現如此民怨高漲的情況,是一記當頭棒喝。

  對於民調節節下滑,蔡英文似乎已發展出一套良好的自我防衛機制,她慣常以“改革路上的必然過程”為由自我辯解,彷彿她受到了民眾的莫大誤解與冤屈。她近日接受專訪時再度重彈此調説,自己的改革一直是“急行軍”,她並強調自己並不後悔。

  社論指出,蔡英文屢次把民眾不滿意度高升,歸因于她推動多項“改革”、“戰線開得太多”,因而得罪太多人。這樣的説法,不僅簡化了執政問題,也不符合事實。事實上,根據本報的民調,在蔡英文各項施政作為中,滿意度最高的正是“推動年金改革”;由此可見,不少民眾肯定年金改革,雖不滿意結果,並不全然否定其作為。

  換一個角度看,民眾最不滿意的蔡當局施政的前三名,依序為“推動經濟發展”、“處理兩岸關係”和“推動司法改革”;這三點,也是蔡英文滿意度最低的項目。先談“司法改革”,這是蔡英文大張旗鼓召開“司改會議”宣示要推動的工程,但至今看不到任何民眾關注的改革成績,參審制猶在風中,“恐龍法官”依舊活動自如,而“大法官會議”立場日漸向政治靠攏。如此連半吊子都算不上的改革,如何贏得民心?

  社論中説,再看,民眾對“經濟發展”和“兩岸關係”兩大施政項目如此不滿,主要原因是這兩大範疇和人民的生活息息相關,大家的實質感受越來越糟,蔡當局卻毫無改善的能力或意願。以兩岸關係為例,蔡英文上任後不斷重復“維持現狀”的口號,實際政策作為上卻採取“反中”、“抗中”的基調,導致陸客來臺不斷下滑,因而廣泛影響到相關觀光産業、夜市商家生計和兩岸的農漁採購契約,甚至影響到臺商的投資意向及大學的陸生招生。亦即,兩岸關係的惡化實質緊縮了臺灣不少産業活動和交流善意,蔡當局卻對民眾的哀號無動於衷,寧可教人民勒緊褲帶,也要討好少數“獨”派。如此不恤民情的當局,有何仁心足以贏取認同?

  之所以有高達六成二的民眾不滿蔡當局的經濟施政,也就不難理解。蔡英文一上任,就以“勞工是心頭最軟的一塊”為由大修“勞基法”,卻弄到勞、資、消費者三方都深受其害,最後不得不換掉臺當局“行政院長”林全重新“修法”。四年四千多億的前瞻建設計劃手筆雖大,卻不是用在瞻矚深遠的基礎建設,而是向地方撒錢綁樁,花在如育兒“百寶盒”之類的雞毛蒜皮項目上。包括為了營造“推動新南向有成”的假像,對於東南亞及日韓旅客來臺胡亂砸錢補貼,甚至要將農業金庫的七千億元新台幣投入新南向的開發補助。如此漫無目標地撒錢,只求表面速效的建設,卻不用心追求産業的更新轉型、競爭力的提升,蔡當局的作法其實正在把臺灣經濟推向懸崖邊緣,不是嗎?

  社論強調,當民眾的不滿意度已經來到新的高峰,蔡英文卻仍在重復“不後悔改革”的老話,顯示她已失去自省能力。蔡英文的盲點是,以為拋出“改革”的大帽,即可合理化所有的劣政。事實上,施政不是只有“改革”,施政還包括各種“興利”,包括分享人民的挫折和喜悅,包括召喚和響應人民的需求。更別忘了,胡亂及殘酷的改革,往往比不改革還糟糕!

 

 

 

[責任編輯:李傑]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