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臺媒:臺灣錯誤的能源政策就要踏上不歸路

2018年03月21日 10:07:00來源:台灣網

  據臺媒報道,最近臺灣能源領域發生了兩件事,一是深澳燃煤電廠環評強行過關,興建在即,二是“核四”燃料棒6月起將陸續送回美國處理。臺灣《中國時報》今日發表社論文章指出,這代表臺灣錯誤的能源政策就要踏上不歸路。事實證明民進黨當局能源政策即將撞墻,卻執意往錯誤的方向繼續前行,未來恐將置臺灣經濟、空氣、環境于災難中。

  社論摘編如下:

  最近有兩件事,代表臺灣錯誤的能源政策就要踏上不歸路。一是深澳燃煤電廠環評強行過關,興建在即,二是“核四”燃料棒6月起將陸續送回美國處理。事實證明民進黨當局能源政策即將撞墻,卻執意往錯誤的方向繼續前行,未來恐將置臺灣經濟、空氣、環境于災難中。

  淘汰多年的深澳電廠恢復發電,代表火電將取代核電,成為基載主力。“核四”燃料棒送回美國,則代表“核四”再難重啟,也代表耗費近3000億元(新台幣,下同)興建、270萬千瓦容量的兩部機組,連1度電都未發出就要壽終正寢。浪費的不僅是3000億元而已,包括核電廠的拆除需要再花數百億元,這些都是民眾的血汗錢。

  全面廢核是蔡當局能源政策的核心,為達成“非核家園”目標,不僅“核四”要拆除,核一、二、三也要如期除役,少了“核一”到“核四”,全臺發電容量一口氣少了780萬千瓦容量。蔡當局説要以綠電替代減少的核電,不過這已證明不可行,綠電的不穩定特性不能作為基載,自然不可能取代能24小時穩定供電的核電。臺電在穩定供電的現實壓力下,開始在全臺各地增加新火力發電機組,已證明綠電替代核電是謊言。

  因此我們看到,在地方民眾、環保團體的強力反對下,臺當局“環保署”仍通過深澳電廠環評案,而且是在贊成與反對票數8比8的情況下,由會議主席臺當局“環保署副署長”、也是過去的環保人士詹順貴投下贊成票而通過,顯然這是蔡當局政策非通過不可的計劃。臺灣“能源局”也説,核電除役後北部將缺電,深澳電廠可補電力的不足。

  蔡當局過去説廢核電力不缺顯然是謊言;核一、二廠除役後,北部供電一口氣少了超過300萬千瓦容量,深澳電廠發電容量是120萬千瓦,其實難補核電的減少,因此蔡當局還規劃在林口、大潭、通宵等各地新增火電機組。至於中南部的臺中火電廠、高雄興達電廠,同樣也要新增機組。

  全臺增加火電廠的後遺症,就是空污與排放增加;臺當局“行政院長”賴清德為深澳電廠案背書,説了一句“是用乾淨的煤”,引發專家打臉、網上嘲弄,縱然煤有分等級,但世間並無不污染、無排放的“乾淨的煤”;即使蔡當局説要減少污染而規劃要提高天然氣發電比重,但天然氣發電同樣有污染與排放,只是程度較煤輕。

  但蔡當局卻以增加天然氣發電比重、用“乾淨的煤”、用“超超臨界機組”等話術欺騙社會,似乎修飾性語言就可免除火電的污染與排放。更諷刺的是,臺電出面辯駁時對外表示,臺電現在就都是用“乾淨的煤”(亞煙煤)。那麼,臺電如何解釋近2年來全臺空污的惡化,事實已證明“乾淨的煤”還是會造成污染。

  如果蔡當局堅持全面廢核,可預見二種結果:一個是臺灣陷入缺電,分區限電成為常態,企業外移、投資不再、經濟受挫;另一個是仍能維持穩定供電,但不必懷疑,主力來自火電,全臺污染排放因此增加,民眾生活品質惡化、臺灣藍天難現。不論結果如何,對臺灣而言都是災難。

  電價上漲更是必然結果,日前電價調漲起因是國際燃料上揚,其實已預示了未來的趨勢。臺灣要大幅提高天然氣發電比重,其發電成本較高,國際天然氣價格亦呈現上升趨勢,增加綠電比重,其發電成本更高。廢“核四”要攤提3000億元損失,替代的發電方式成本更高,電價非漲不可。

  這一切困境都來自於以全面廢核為前提與出發點的能源政策,我們必須再次強調:廢核絕對不是“普世價值”,更不是非走不可之路。世界大部分國家和地區仍持續增建核電,舊核電廠亦延役使用,環保團體也在減碳為先的理念下,轉向支援核電。

  臺灣反核運動有其歷史背景,更有濃厚的藍綠政治因素,但廢核造成的缺電、空污等負面因素,在蔡當局上臺後逐漸顯現,社會支援度已大幅下降,由今年反核大遊行參與者創新低就可看出。為臺灣未來計,蔡當局應誠實面對,專業且負責地告訴社會大眾廢核的代價與成本。如果社會仍普遍支援廢核,就繼續走下去;如果不,就務實地修改政策。

  在臺灣能源政策即將踏上不歸路的關鍵點,我們只能再進一言,希望蔡當局別誤了臺灣下一代的未來!

[責任編輯:王鑫]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