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臺灣逆民主化:揭開“轉型正義”的畫皮

2017年12月27日 09:04:00來源:台灣網

  臺灣《聯合報》27日社論指出,歲末寒冬,以政壇氣氛而言,民進黨的2017年執政代表作堪稱“轉型正義”四字。本月初通過“促進轉型正義條例”後,蔡英文隨即發表演説,強調“轉型正義是為和解”。言猶在耳,接下來的十數天,臺灣出現了媒體譏為“轉型正義發功”的現象:臺當局各部會次第出手,針對中廣、婦聯會、中正紀念堂等案連續開鍘,主管官員在尚未“終審”前即言詞淩厲,勢在必“殺”;其中檢察官是否泄密情事更激怒馬英九狀告檢方,新黨青年骨幹被抓案的檢調程式問題甚至驚動國際視聽。

  “轉型正義”四字動聽好用,在執政者手中用來治百病,唯其如此,顯得廉價了。蔡英文口口聲聲“轉型正義不是為了製造社會對立”,此地無銀三百兩,因為民眾眼中看到的是政治清算之腥風血雨。義正詞嚴的轉型正義,若僅限縮在藍綠算帳的格局,借用蔡英文對“中正”學校、路改名事件的評語,難道不是“太可惜”了嗎?

  社論中説,臺灣的確有過“白色恐怖”,存在過“戒嚴”統治,留下悲情記憶。即使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中,也難以將統治者的手段正當化,所以社會需要平反冤屈、挖掘真相、尋求補償、建立和解的過程,這是“轉型正義”的來源。

  民進黨當局既熟知“轉型正義”的學理和政治操作,就應知歷史另一面的真相不可能、也不應該被掩蓋。臺灣的政經發展,根據國際政治學界的評價,早在上世紀80年代中期即出現“從剛性威權走向柔性威權”的討論。現任海基會董事長田弘茂二十多年前編輯的作品介紹臺灣民主化轉型,稱臺灣以任何觀察家所無法預期的快速、平穩走向民主化,換言之,臺灣的“轉型”非始於民進黨執政,“民主化轉型”的啟動、執行、乃至成功成果,三十年來都紀錄在案。

  社論認為,民進黨如今積極推動轉型正義,如果想以此居功,至少應留意到,轉型正義所欲“正義化”的標的,乃極權時期的“執政暴力”問題,而不是當權的執政黨與在野黨之間的權力鬥爭而已。白色恐怖是執政暴力的産品,慰安婦議題是日本統治時代的暴力傷痕,日本政府至今仍悍然拒絕承認事實,與日本僅沾上一點當前政治利益的蔡當局又是如何曖昧其詞,裝作與己無關。以此檢視民進黨高呼的轉型正義,寧非雙重標準?

  當前臺灣的政治風氣,不幸出現了霸權不減反增的“逆民主化”氣焰。在蔡英文任內,民眾看見:檢調在新黨青年被抓案的作為,讓朝野“立委”體認到“刑事訴訟法”如何被用來侵犯公民權,應該“修法”;“臺灣安全法”部分條文的濫用,被譏為當年惡名昭彰的“刑法”一百條借屍還魂;黨産會所作所為繞路“司法”裁決,欲以行政力量定奪民間團體財産歸屬;“調查局”提出的“保防法”草案,擬授與保防員進駐機關企業調閱、查扣人事物資料的臨檢權;“促轉條例”的“發功”神跡,更不在話下。以上事實,若不叫做“執政暴力”,什麼才是暴力?

  社論強調,推動“轉型正義”,主要是為平復社會傷痕,讓人民更積極面對共同的未來。而如果這面大旗只是拿來當做政黨清算的工具,那只能説是“假正義”。民進黨如今執政大權在握,可能根本不屑一顧回答是否藍綠清算的問題。然而,如果大家看到的是,在轉型正義的招牌下,卻同時發生著執政者暴力高張的現象,則臺灣必然將被國際間觀察並紀錄為從“民主化”之後走向“逆民主化”的歸類中。試問,這是民進黨或蔡英文本人尋求的歷史評價嗎?

[責任編輯:李傑]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