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賴清德,不要再讓聖誕老人“霾”怨

2017年12月26日 10:22:00來源:台灣網

  臺灣《中國時報》今日發表臺灣天氣風險管理公司總經理彭啟明的評論文章指出,上周賴清德拍板通過的“紅害減半大作戰”,如果比較“14+N”,或是過去國民黨推動的政策,幾乎大同小異,同樣一群思維的文官,雖有方向與口號,但實際治理上幾乎要靠地方落實,民眾信心普遍仍不足。所以,全民要有一起減量的決心,用專業科學、數據及民眾參與來産生決策行動力,莫只讓數據成為臺當局倡導的工具。

  評論摘編如下:

  今年臺灣的耶誕節,不少小朋友可能很失望,因為聖誕老人受到霧霾影響,能見度差,一直迷路,雖然預測上會有影響,但過於輕忽,導致禮物趕送不及……

  無獨有偶,不少住在北京的臺商卻傳來近期北京的藍天和清新空氣照片,好像大陸空氣越來越好,臺灣越來越差。

  臺灣的空氣到底是越來越好,還是越來越差?從官方的數字來看,的確在懸浮微粒年平均值或極端污染日數是逐漸地遞減,不過隨著民眾意識提升,原來過去以為的霧竟然是一種有污染的霾,忍受程度降低及全民關注的增加,臺當局的作為無法獲得民眾認同,普遍覺得空氣越來越差。

  從目前臺當局“環保署”告知民眾的,造成污染物的來源有很多,因此要全面推動減量,顯然臺當局還無法厘清到底做哪些工作是最有效的,如何管考讓民眾有感,做最有效益的改善評估,在空污政策的數據治理上,也無法讓各界很透明公開地知道。上周賴清德拍板通過的“紅害減半大作戰”,如果比較“14+N”,或是過去國民黨推動的政策,幾乎大同小異,同樣一群思維的文官,雖有方向與口號,但實際治理上幾乎要靠地方落實,民眾信心普遍仍不足。

  建議賴清德應厘清:“只要燃煤電廠降載、關燃煤電廠、啟動核電廠,空氣就會好?”、“把公營事業排放成為全世界最嚴標準,空氣就會好”等似是而非的觀念,回歸數據治理。而且要讓大家知道,在這島上每個人、每家企業都是臺灣空氣污染的貢獻者,必須要一起改變生活型態,例如在交通擁擠區劃設低排放區,限制高污染車輛或老舊車輛通行,確保民眾暴露風險的降低。全民要有一起減量的決心,用專業科學、數據及民眾參與來産生決策行動力,莫只讓數據成為臺當局倡導的工具。

  

[責任編輯:王鑫]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