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蔡當局應“走正確的路徑”,停止“以肺換電”

2017年12月01日 16:18:00來源:台灣網

臺當局的“非核家園”政策(圖片來源:中時電子報)

  10月以來臺灣中南部的空氣品質持續惡化,近日更出現“紅爆”(對所有族群不健康),空氣品質指標(AQI)甚至逼至160。臺灣《經濟日報》今日發表社論文章指出,其實空氣污染惡化的原因很清楚,就是“非核家園”所導致;專家説這是“毒氣室”等級的空氣污染,典型“島內污染”,已經嚴重到引起民眾的恐慌和憤怒。臺當局應馬上對所有的固定污染源和移動污染源,採取具體而有效的減少空氣污染和排碳對策,唯有“走正確的路徑”才有可能實現理想的目標。

  社論摘編如下:

  10月以來臺灣中南部的空氣品質持續惡化,近日更出現“紅爆”(對所有族群不健康),空氣品質指標(AQI)甚至逼至160,連北部也淪陷達到橘色警示(對敏感族群不健康),預測雲林以南的“紅爆”還會持續數日。專家都説這是“毒氣室”等級的空氣污染,典型“島內污染”,已經嚴重到引起民眾的恐慌和憤怒。

  面對民眾怨聲載道,臺當局“環保署”不是打高空,就是束手無策。例如,空氣污染前八小時預警制失靈,臺當局“環保署長”李應元表示會增強預警密度,讓民眾能提前因應。殊不知民眾在乎的是空氣污染為何愈來愈嚴重,而不是減少戶外活動等等無奈的選擇。講到污染源的具體因應對策,臺當局“環保署”還不著邊際地介紹馬德里、倫敦有不同管制措施,好似臺當局“環保署”至今還在“研究”階段。接著,臺當局又向全民拜託,每人省電1000度,即可節省一座火力發電廠,好像不知道臺灣的電費是全世界最便宜,民眾怎會省電做功德?又建議盡可能搭捷運,卻忘了臺灣的油價也是最便宜,中南部騎機車比較方便省錢。也有説臺北的捷運網路的便利,主要是因為工廠都移到別的地方去了,不知是否暗示廠商出走也是解決問題的良方?因此,面對空氣污染,臺當局“環保署”説需要民眾共同盡責任,好像臺當局的政策錯誤不必負任何責任。

  倒是李應元提出兩年減少20%(基準年為2015年),2016年減10%、2017年減20%,總共四年要減50%,若明年“5.20”沒有完成空氣污染紅色警戒日數減量20%,會負起政治責任的宣示,確實令人耳目一新,卻又令人為他的仕途擔心。

  其實空氣污染惡化的原因很清楚,就是“非核家園”所導致;尤其發生“8.15”停電事件後,臺當局“行政院長”打包票“不缺電”,在天然氣第三接收站受阻,離岸風電和太陽光電等綠能建設落後,核一、二廠又將在2020年如期除役的限制下,臺電必須以燃煤發電“火力全開”,使得燃煤發電比率目前已經超過45%,2020年更會增加至50%,空氣污染和排碳量當然有增無減。難怪最近國際組織公佈的“全球氣候風險指數”評比,指出臺灣地區的氣候風險指數高居全球第七名,顯示臺灣因極端氣候所造成的死亡人數及財産損失正大幅增加。國際減碳評比“氣候變遷績效指標”,臺灣也因減碳、發展再生能源、能源使用及臺當局減緩氣候變遷政策上的表現不佳,而落居倒數第七名。而為了實現2025年“非核家園”,民眾至少還要繼續“以肺換電”,並付出健康受損和生命縮短的沉痛代價。

  因此,如果要徹底解決空氣污染和溫室氣體排放增加的問題,釜底抽薪之計就是蔡臺當局應當誠實、務實地檢討“非核家園”這個政策目標,並提出清晰的“路徑圖”。首先,“非核家園”要在未來八年內實現燃煤發電30%、天然氣50%和綠能20%的目標是否不切實際?要兼顧“不缺電”、“減少空氣污染排碳”又“漲價”是否過度美化?綠能要提升到20%非常困難,且最大的問題就是不穩定而難以做為發電的基載,“電業法”修正後,業者對於“綠電直供”興趣缺缺,顯然不是核電的替代品,遲早也會面臨民眾基於生態保護、嫌惡設施等等抗爭壓力,更不是不缺電的解方。

  火力發電的空氣污染和溫室氣體排放一定比核電嚴重,只會讓臺灣環境品質惡化,民眾忍受度遲早會消耗殆盡,必然不願意在未來三年內繼續以犧牲健康,來換取遠在天邊的“非核”目標。而蔡臺當局又宣示電費不漲,民眾自然缺乏節能誘因,需求面管理註定無效,電力供給必須有增無減的壓力只有愈來愈大,無異是作繭自縛,怨不得人。

  因此,我們建議臺當局“環保署”,乃至於臺當局“行政院”的能源及減碳辦公室,不必對“非核家園”有何懸念,反而應以環境保護為核心價值,馬上對所有的固定污染源和移動污染源,採取具體而有效的減少空氣污染和排碳對策,唯有“走正確的路徑”才有可能實現理想的目標。

[責任編輯:王鑫]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