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30年的老兵記憶,映照蔡英文的故步自封

2017年10月31日 17:58:18來源:台灣網

  臺灣《聯合報》28日發表社論指出,出席臺灣舉辦的兩岸交流30週年紀念活動,臺當局領導人蔡英文整個談話空泛,反而反應了她不能正視現實的心跡!

  該社論指出,蔡英文小心翼翼,對著讀稿機一字不差地讀出稿子。觀其內容,也並非沒有鋪陳,她至少用了三個策略,這三個策略分別為:一、老兵返鄉的溫情動員;二、“概括承受”的涵義暗示;三、未來三十年關係框架的報酬。然而,這三者都只繞著周邊打轉,處心積慮地避開“九二共識”的核心概念,結果恐怕難以如願。

  首先,談老兵要求。蔡英文試圖以當年民進黨曾助“老兵返鄉”一臂之力,説明民進黨在兩岸互動上的“開創”功績,而不是一味“反中”、阻擋交流。但是,當年的民進黨,早已不是今天的民進黨。當年的民進黨不排斥中華民族血脈種源,尚未訂定《臺獨黨綱》,這與今天“去中國化”如火如荼、動輒扣人紅帽的民進黨,兩者的精神脈絡已不可同日而語。拿早年的民進黨當成今天民進黨的盾牌,可見民進黨30年來在兩岸毫無寸進,只見倒退。蔡英文首次競選臺當局領導人時,即曾以“他者”標簽臺灣的“外省”族群;如今,她突然訴説當年老兵“想家”的鄉愁時,未免跳接得太過突兀。

  其次,“概括承受”顯然是這次演説刻意安排的機關,蔡英文借由文字佈置,將兩岸協商的政治基礎與據此基礎得到的成果,作了巧妙的切割。對於1992年的香港會談和兩次“汪辜會談”,聲稱“尊重”其“歷史事實”;但對於馬當局任內8年簽署的兩岸23項協議,則慷慨地“概括承受”。説穿了,“概括承受”其實是虛晃一招,只愛23項協議、不認“九二共識”,更諱言被阻擋的服貿、貨貿協議;這樣的言詞心機,只是回避關鍵問題。

  其三,蔡英文以過去30年的交流為底蘊,提出“共同思考、擘畫未來三十年兩岸關係發展的願景工程”之議,暗示兩岸可商簽諸如“和平框架”或“和平協議”。但蔡英文不提“框架”或“協議”,卻代之以“願景工程”一詞,顯為避開中國大陸所堅持的核心政治意涵,大陸豈會看不出其中蹊蹺?如此缺乏基礎的空洞呼籲,要説服對岸只怕是空中閣樓而已。

  該社論又指出,我們很難説蔡英文沒有足夠的眼光看見中國大陸的快速崛起,但她和民進黨卻似乎還耽溺于自己的想像,佯裝世局仍是30年前臺灣領先的時代,兩岸政經的優劣形勢未曾有任何移動。譬如,美國的全球戰略已一再退縮,她卻設想臺灣可以依偎在美國的保護傘下,要求美售臺F35隱形戰機,彷彿美國仍是臺灣強大“靠山”。

  也正因為這樣的遐想,蔡英文以為可以尾巴搖狗,單向改變中國大陸的對臺政策。3年前她曾聲言,只要民進黨勝選,中國大陸就會向臺灣民意“低頭”;5月就職週年,她更以“新情勢”為由,提出“新問卷”。與此同時,蔡當局“去中國化”的作為卻無日間斷:歷史課綱去中國,語文課綱去文言,甚至欲在戶籍登記去中文,連蔡英文要出訪南太平洋“友邦”,竟稱是去“尋親”。

  該社論表示,蔡英文不可能未意識到兩岸發展差距逐漸拉開的事實,但她仍拒絕面對自己把臺灣帶向孤立、退縮的問題,不肯修正她的路線。檢視兩岸30年交流進展,蔡英文只能重提30年前老兵故事,説明她和民進黨都被滯塞在舊時空及舊思維裏了。

[責任編輯:李傑]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