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右轉舵,恐怖襲擊的副産品?

時間:2015-12-08 09:44   來源:中國網

  一場連環恐襲,讓巴黎陷入迷惘中。即便是宏大的全球氣候變化大會,也無法讓劫後的巴黎和法國恢復自信和元氣。對此,英國《金融時報》專欄作家西蒙-庫柏將此形容為“堅強背後的恐懼與焦慮”。

  社會民生和政治生活是密不可分的。這種恐懼和焦慮在地方選舉中充分顯示出來。馬琳-勒龐領導的反移民政黨國民陣線,在法國13個大區中有6個大區獲得領先優勢,得票率超過30%。前總統薩科齊率領的中右政黨獲得在4個大區領先,全國得票率為27.4%。法國總統奧朗德領導的社會黨及其左翼盟友僅在3個大區領先,得票率僅為22.7%。雖然不是最終結果,但是執政黨形勢不妙--這是巴黎連環恐襲後的政治測驗。顯然,奧朗德和他的左翼聯盟似乎不合格。

  從目前的態勢看,法國右轉舵似成定論。這是恐怖襲擊的副産品,還是其他因素所致?內中原因值得探究。由於勒龐盯住了2017年總統大選,奧朗德繼續加倍努力,獲得法國民眾的信任,才能阻止法蘭西這艘大船右轉舵的風險。

  世界政治史的鐵律是,一旦社會危機或經濟危機來臨,政黨政治就面臨著激烈的博弈。極端右翼也就有了龐大的民意支援,從而獲得奪取政權的契機。但是,這種民意是非理性的,極端右翼政權也是極其危險和具有破壞性的。

  法國乃至整個歐洲的危機有經濟方面的因素,主權債務危機的後遺症尚未完全消弭,但更主要的是社會層面。整個歐洲遭遇戰後最嚴峻的移民危機,不是歐洲內部的問題,而是來自中東北非的移民涌入。從敘利亞到利比亞,成千上萬的難民源源不斷地渴望進入歐洲福地。原因是:中東地區混亂不已,除了政局動蕩,還有恐怖主義的滋擾;歐洲是自由之所、幸福之地--關鍵是歐洲和中東北非地緣相近,且歐洲有吸納這兩個地區移民的傳統。如此以來,歐洲接納中東和北非的難民就成為天經地義。不僅世界這麼看,歐洲自己也這樣認為。

  因而,當希臘和東歐國家從海陸兩個方向阻截難民潮時,歐洲和世界的輿論似乎都站在難民一方。尤其是一個敘利亞男孩浮屍海上時,全世界的批評激活了歐洲接納更多難民的道德勇氣。從歐盟理事會到德法兩強,他們主導制定了難民配額的政策。直到巴黎恐襲發生之前,這種移民定額政策都被認為是絕對正確,並且倒逼大西洋對岸的美國要向歐洲的移民政策學習。至於排斥定額政策的東歐國家,不僅在歐洲而且在全球成為輿論鞭撻的負面典型。

  然而巴黎恐怖襲擊徹底改變了一切。歐洲絕對正確的移民配額政策,不僅引起了法國和德國輿論和民意的懷疑,東歐國家似乎挺直腰桿在證明自己不執行不配額政策的正確。一切都反轉過來,極右翼的國民陣線,獲得民意追捧,也充分體現了法國民眾對法國溫和移民路線的反對。這一切,都是巴黎恐怖襲擊所致。

  看上去像一場諷刺。反對伊斯蘭移民、歐盟、自由資本主義和歐洲主流政治生態的右翼民粹政黨,卻借助極端伊斯蘭分子製造的恐怖襲擊,獲得選舉“紅利”。法國如此,其他歐洲國家也是這樣。英國,這個歐盟的主要國家,則以政府主導的方式,一直嘗試著退出歐盟的努力。

  法國右轉舵,對奧朗德領導的左翼陣營是嚴峻挑戰。離2017年大選,他的時間並不多,當務之急是獲得法國民眾的重新信任,通過理性的憲政民主之力戰勝勒龐的右翼民粹主義。

  奧朗德似乎走出了正確一步。在敘利亞三心二意且陣營分明的反恐聯盟中,他選擇了和俄羅斯並肩戰鬥,向IS(伊斯蘭國)發起了猛烈打擊。緊隨其後的是英國和德國,也加入了對IS的空中打擊。歐洲“三劍客”的協同行動,以及法國和俄羅斯的配合,改善了中東地區沉悶乏力的反恐格局。加之美國南加州槍擊案被定義為恐怖襲擊之後,美國在中東的反恐戰略也會有一定的改變。如果美國、歐洲、俄羅斯和海灣國家貌合神離的反恐聯盟齊心協力,剿滅IS並非難事。

  如果説恐怖襲擊的副産品是法國右轉舵,打擊IS的成果將會扭轉法國政局走向。變副産品為正能量,不僅是法國奧朗德政府的責任,整個歐洲都面臨著抵制右翼民粹政黨“奪權”的挑戰。

  是時候該做些什麼了。勒龐的崛起是對奧朗德的棒喝,也是對歐盟的警示。

編輯:李傑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