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外交: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一大閃光點

時間:2015-12-01 09:24   來源:中國網

  《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21次締約方會議暨《京都議定書》第十一次締約方會議(即“巴黎氣候變化大會”) 于11月29日在法國巴黎開幕。此次會議有來自195個國家和歐盟的代表聚首巴黎,旨在努力達成一項“全面、均衡、有力度”的協議,不僅要確立2020年以後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制度框架,也要處理好2020年前的行動力度問題。因而普遍期待此次會議能夠成為全球各國抵禦氣候變化未來道路上的一個里程碑、轉捩點。國家主席習近平出席會議並在開幕式上發表講話,闡述了中國對全球氣候治理的看法和主張,再一次向全球社會傳達了在氣候問題上的中國聲音,也為全球氣候治理添加了中國元素和中國活力。其實早在今年6月李克強總理訪法期間,中國政府就向聯合國提交了《強化應對氣候變化行動——中國國家自主貢獻》,宣佈了相應的落實舉措,為巴黎大會部分鎖定成果貢獻了一分力量。習近平主席出席此次會議,表明中國對氣候變化問題的高度重視,體現了中國作為負責任大國的大國責任和大國擔當,也再次彰顯了中國特色大國外交之氣候外交的閃光點和魅力所在。

  氣候外交是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重要組成部分,尤其充分體現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新理念。在“碳政治”來臨的時代背景下,氣候外交無疑已經成為國際舞臺上各國政治博弈的重要途徑,中國也必須積極謀取在氣候問題上的主動權和話語權,展開中國特色的氣候外交。十八大以來,中國不斷推出新的外交理念和外交倡議:從提出致力於民族復興的中國夢,到“中國夢”與“美國夢”、“歐洲夢”、“非洲夢”的相連共通;從樹立正確的義利觀到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主張;從親、誠、惠、容的周邊外交理念到構建中美新型大國關係的倡議等等。在氣候問題和氣候外交上,中國也向世界表達了中國的主張和理念:中國始終堅持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公平原則和各自能力原則,堅持綠色發展的理念,並將積極行動實現自己的承諾。在2015年G20峰會上,習近平明確提出中國將把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納入“十三五”規劃,並倡議20國集團成員都制定落實這一議程的國別方案,匯總形成二十國集團整體行動計劃,助推世界經濟強勁、可持續、平衡增長。

  就2015年中國展開的氣候外交行動來看,氣候問題無國界,為了擘畫出人類更加美好未來的圖景,中國一直在行動。2015年以來,中國同美國、巴西、印度、歐盟、法國等發表了氣候變化聯合聲明,6月,李克強訪問法國期間,中國政府向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秘書處提交了應對氣候變化國家自主貢獻文件,確定2030年左右中國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決定出資200億元人民幣設立氣候變化南南合作基金,計劃2017年啟動國內碳排放交易體系。習近平在2015年G20講話中指出,在全球經濟疲弱的背景下,中國也難免受到影響。面對下行壓力,我們可以出臺大規模刺激措施,短期內完全能夠實現更高速度的增長,我們有這個能力。之所以沒有這樣做,是因為高消耗、高投入的模式對中國而言難以持續,也會給世界經濟帶來風險。這些行動向國際社會有力表明,中國在應對氣候變化問題上是積極的推動者和嚴肅的行動者。

  就中國氣候外交在促進全球氣候治理多邊進程來看,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通過“國家自主貢獻”等方式做出了巨大的承諾。發達國家雖然做出了到2020年每年向發展中國家提供1000億美元氣候援助的承諾,但在承諾與現實之間還存在差距。今年以來各國發表的聯合聲明,也是意圖為巴黎大會的一些重要分歧尋找解決方案。應該説,中國政府對多邊進程發揮了很重要的建設性作用。中國也在積極謀求同立場相近的發展中國家以及“77國集團+中國”等組織加強溝通協調,這也是我們為多邊進程發揮積極建設性作用的一種非常重要的表現。中國在南南合作框架內三年累計安排2.7億元人民幣幫助發展中國家提高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培訓了近2000名來自發展中國家的氣候變化官員和技術人員。今年9月,習近平主席在聯合國總部表示,將推動“中國氣候變化南南合作基金”儘早投入運營,支援其他發展中國家應對氣候變化。用中國擔當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貢獻出了力量。

  氣候變化是一個全球性問題,只有通過全球合作才能有效應對。2015年10月18日,習近平主席在接受路透社採訪時表示,“氣候變化是全球性挑戰,任何一國都無法置身事外。”人們期待,各國在氣候變化巴黎大會上能夠凝聚共識,共同構建一個更加有效的全球氣候治理體系。人們同樣期待,氣候變化巴黎大會能成為全球氣候治理進程中的里程碑,開闢出全球綠色發展的新道路,推動世界可持續發展進程。中國也將積極謀劃,把握住這一契機,在氣候外交上展現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魅力,為世界的美好明天貢獻智慧和力量。

編輯:李傑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