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待中國教育,切忌被狹隘和偏見所蒙蔽

時間:2015-09-10 15:50   來源:中國網

  令人心潮澎湃的勝利日閱兵剛剛過去,9月10日教師節又已來臨。雖然沒有整齊威武的徒步方陣、沒有雷霆萬鈞的鋼鐵洪流、更沒有“使命必達”的沖天利劍,但是教師節的神聖和分量並沒有絲毫遜色。歷史經驗表明,教育是一國經濟騰飛、社會進步、國際地位提高的重要前提因素。透過國家崛起、民族復興的宏大敘事,教育在潤物細無聲中肩負起了不可忽視的戰略重任;而教育體系能否勝任則決定了一個國家中長期的競爭力,乃至國運。從這個角度上看,好的教育體制遠比神兵利器更讓人為之動容、為之神往。

  “中國的教育體系真的值得稱讚嗎?”在教育問題屢次激起熱烈討論的當下,這是一個很多人揣在心裏的問題——既然教育事關大計,那麼中國現在到底做得對不對?好不好?建國以來中國前行的軌跡表明,雖然我們的教育體制存在一些弊病,也走過一些彎路,但是也要知道,這套體制與中國的經濟基礎、人口形態、社會發展等基本國情相適應,為中國發展和崛起作出了巨大的貢獻。與歷史縱向比較,中國的教育體制盤活了天量級別的巨大人口基數,使國人的教育水準得到了跨越性的提升,為國家邁向工業化、現代化、城市化做了必要的準備。與國際橫向比較,這套教育體制使中國人口在數量佔優的情況下取得品質超越,不僅形成了舉世無雙的“人口紅利”,高知識高素質的“人才紅利”也逐漸顯露,成為中國參與全球競爭的核心優勢。

  舊中國曾是不折不扣的教育弱國,雖然不時冒出幾個異常耀眼的“大師”,但是整體人口素質極為低下,教育資源匱乏,全民教育更是無從談起。1949年時,80%以上的人口是文盲,小學入學率不到20%,初中入學率僅為6%,全國只有60萬小學畢業生。當時中學生就被當成“知識分子”,筆者的爺爺僅是高中畢業生就在解放後被選為縣政府工作人員,人才缺乏程度可見一斑。然而,隨著新型教育體制在建國以後不斷推廣,中國教育面貌煥然一新,各級畢業生的人數甚至呈指數式增長,到建國21年後的1970年,小學畢業生數量居然達到了驚人的1600萬,初中畢業生也到近千萬。通過國家大規模的經濟投入和政治動員,基礎教育規模急速擴張,教育也從少數人享有的奢侈品了,而變成了基本人人享有的標準配置,國民教育素質取得了千年以來的第一次歷史性的飛躍。

  隨著基礎教育平民化,有限的資源被平攤到數量巨大的人口基數上,傳統農業式的精耕細作精英教育難以為繼,取而代之的是工業式的流水線教育,強調標準化和擇優以提高效率。龐大的人口基數,科舉傳統再加上流水線教育模式導致競爭激烈程度空前提高,應試教育大行其道。那些原來被排除在教育體系之外的普通人發現,想要改變命運就必須在競爭中獲勝,由此考試這種最直接、但是相對公平的選拔方式成為主流。雖然應試教育有殘酷、死板的一面,但是這種制度卻可以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將儘量多的學生納入遴選範圍,在相對平等的標準下進行擇優錄取,這客觀上激發了學習積極性,提高了教育的整體效率。

  基礎教育的急速擴張和應試教育大行其道使得中國在極短的時間內就積累了數量可觀的人力資源。從建國初期到20世紀70年代,小學畢業生數量達到最初的十倍,中學畢業生達六七十倍,增長率遠高於同一時期內的經濟增長速度。這種超前的教育為中國的經濟、社會的跨越式發展提供了人力資源保障,也為中國接軌世界、承接全球工業轉移做好準備。中國被重新納入全球貿易體系之後這個優勢尤為明顯:勞動力素質高於中國的國家,規模遠低於中國;而勞動力規模可觀的國家,素質卻遠不如中國。印度、印尼、尼日利亞等發展中人口大國囿于落後的教育體制,沒有形成大規模的合格勞動力隊伍,而泰國、馬來西亞、墨西哥等國家雖然有素質較高的勞動力隊伍,但在中國億級別的高素質勞動大軍衝擊下優勢並不明顯。這種舉世無雙的“人口紅利”成了中國參與全球競爭的核心比較優勢,為中國成為當今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和製造業第一大國奠定了堅實基礎。

  隨著國內經濟發展水準的提升,用工成本不斷上升,再加上人口老齡化的不利影響,中國的“人口紅利”呈現逐漸萎縮的局面。然而,中國依靠不斷升級的教育體系和龐大的受教育人口存量卻可以在“人口紅利”萎縮的同時,激發新的“人才紅利”,將勞動密集型産業依賴的“勞工紅利”,轉變為技術和資本密集型産業發展亟需的“技工紅利”,甚至“工程師紅利”。由於近年來中國大學本科生、研究生大規模擴招,而培養品質穩中有升,接受高等教育、掌握高級技能、擁有豐富經驗的中高端人才供應增長超前于相關實體産業但是增速,因此薪資水準遠低於發達國家同類人員。清華大學《2014年國家創新藍皮書》顯示,中國的研發人員總量佔世界總量的25.3%,超過美國(17%),居世界第一。海通證券研究報告顯示,中國近5年來科研人員年平均增長率達20%。可以説,這種大規模的“技工紅利”和“工程師紅利”所帶來的低成本創新、創造是中國發展新型製造業的關鍵優勢,為中國經濟轉型升級提供了最有力的支援。

  如果沒有進行歷史的縱向對比和國際的橫向對比,將目光局限在局部視野上,很容易得出片面甚至荒謬的結論;如果僅僅盯著幾個民國“大師”看,面對當今中國工業流水線式的教育模式,人們就容易哀嘆“大師無存,教育凋敝”,而忽略了教育全面普及所帶來的千年未有之變局;如果僅僅盯著發達國家的素質教育、快樂教育看,面對中國刻板、嚴格的應試教育,人們就容易感慨“中國扼殺創造、灌輸教條”,而忽略了應試教育恰恰是資源不足時最公平高效的選拔方式;如果僅僅盯著在加州成群結隊的印度裔高管看,面對競爭落敗的華裔,人們很容易嘆息“中國教育缺乏視野、人才素質不行”,而忽略了印度人在海外風生水起恰恰是因為印度國內教育、就業環境不佳,導致人才大量外流美國,試想如果中國最優秀的人才全面流向美國,那麼中印裔高管之爭還會如此嗎?面對中國教育的問題,一定要採取全面的和發展的眼光看待,切忌被狹隘和偏見所蒙蔽,將羨煞旁人的獨有優勢當做累贅糟粕。

  站在國家崛起、民族復興的宏大敘事視角上看,中國教育的發展歷程部波瀾壯闊,極不尋常。“昔者蒼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在第21個教師節來臨之際,就讓我用這篇小文獻給偉大的中國教育事業,獻給為之奉獻的先輩們和同仁們。

 

編輯:李傑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