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社會攜手掃除反恐“盲區”刻不容緩

時間:2015-07-29 09:09   來源:北京青年報

  索馬利亞極端組織“青年黨”26日在首都摩加迪沙的半島皇宮酒店製造自殺式汽車炸彈襲擊,造成致至少15人死亡。在這起殘暴行動中,中國大使館一名工作人員不幸遇難,另有3名工作人員受傷。

  “青年黨”聲稱,這是對非洲聯盟駐索馬利亞特派團和索馬利亞政府軍近期在索南部對其圍剿的報復。但這實際上是一起無差別襲擊,包括中國人在內多國人員都成為了這起暴恐襲擊的受害者。而選擇有大量外國人居住,且守衛森嚴的半島皇宮酒店作為襲擊目標則是意在最大程度地製造國際影響。

  “青年黨”無疑在挑戰國際社會的底線。在全球恐怖主義威脅升級的背景下,國際社會攜手掃除反恐“盲區”刻不容緩。

  自索馬利亞1991年陷入內戰以後,伴隨著戰亂,恐怖襲擊事件頻繁發生,“青年黨”等恐怖組織剿而不滅,索馬利亞反恐面臨三大難題。

  第一,內亂為恐怖主義滋生提供溫床。連年戰亂、武裝割據、部落勢力坐大給予了“青年黨”等恐怖組織蔓延的空間,西亞北非動蕩又進一步刺激其製造殺戮。而索馬利亞過渡政府勢單力薄,只能偏居一隅,無力維護國家安全。

  第二,貧困促使一些青年人鋌而走險。索馬利亞青年失業率居高不下,民眾在赤貧與饑荒中掙扎,許多走投無路的青年被“洗腦”加入“青年黨”等組織,或是迫於生計而做了海盜,成為恐怖勢力壯大的“生力軍”。貧窮落後的問題得不到解決,恐怖主義威脅就會長期存在。

  第三,國際漠視令恐怖團夥肆無忌憚。20多年來,國際社會和區域組織曾多次嘗試解決索馬利亞衝突,但建樹寥寥。美國等大國沒有在索馬利亞和平進程中發揮應有作用,索馬利亞的某些鄰國則各有盤算,救援乏力。國際社會的漠視與茫然,令這個“東非之角”成為了國際反恐鬥爭的“盲區”。

  索馬利亞是全球恐怖主義現狀的縮影。在西亞和非洲地區,那些社會經濟長期停滯、外部打壓與內部動蕩交織、各種矛盾積弊已久的國家令恐怖組織趨之若鶩:戰亂環境有利於其安營紮寨,民生積弱有利於其人員招募,安全真空有利於不同組織勾結串聯。

  如今,“基地”國際化佈局加快,“伊斯蘭國”又異軍突起,地區恐怖組織合流,一條“不穩定之弧”的半徑正在延伸,“亞非恐怖帶”規模空前。全球恐怖主義正在呈現組織網路全球化、恐怖分子本土化、作案手段高科技化的新趨勢。這一趨勢更加劇了地區的不穩定性,誘發周邊國家産生連鎖反應。

  掃除反恐“盲區”亟待合作。“東非之角”的反恐困局是全球恐怖主義毒瘤裂變增生的典型症狀,倘若繼續聽之任之,淪陷的絕不僅僅是索馬利亞。這裡不該是“視野之外”、反恐“盲區”,而恰恰應該成為國際反恐戰場的必爭之地。從資金技術支援、設備人員培訓,到情報資訊共用、共同制定預案,反恐領域亟須更全面、有效的合作。

  15條生命的隕落再次向國際社會拉響警報,任何人都應繃緊安全之弦。正如聯合國負責維和行動的助理秘書長穆萊特所説,聯合國在索維和目標的實現,需要所有合作夥伴提供強有力的支援。索馬利亞聯邦政府、非盟及其出兵國、聯合國以及所有主要夥伴必須共同履行各自承諾,共同實施商定的戰略。

  發生此次暴恐襲擊的索馬利亞並不遙遠,其背後的危險也可能已經潛藏在你我周圍。恐怖主義是全人類的公敵,消除反恐“盲區”需要攜手應對,摒棄雙重標準。國際社會任重道遠。(陳聰)

編輯:李傑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