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次撤僑展現中國外交為民

時間:2015-05-01 14:40   來源:中國網

  4月25日尼泊爾的8.1級大地震牽動了世界的心,世界人民都願意伸出援手幫助這個在大型自然災害中受難的國家,各國海外僑民也受到來自國際的積極營救和保護,震後中國撤僑的又一次快速反應更是讓國人倍感心安。

  地震發生後不到9個小時,中國政府經過迅速緊急外交後第一架航班出發,隨後,國航、南航、東航、川航等幾家航空公司迅速行動,截止到28日,中國駐尼泊爾大使館聲明已有2500余名中國公民從尼泊爾地震災區安全撤離,返回祖國。

  我國在經歷過之前幾次抗震救災和國際性撤僑事件後,已積累了大量應對大型自然災害和海外撤僑的經驗。災難發生後,我國外交部本著以人民安全為本的理念,迅速聲明態度,調度航班,協調有序地安排現場,中國航班成為第一個到達加德滿都機場的國際航班。

  入港的航班受機場條件限制,兩國外交對接後,按照慣例航班要根據先來後到的原則,這樣的情況出現後,出入海關的各國接應航班就表現出不同的國家外交理念和應急運作效率。在海外公民的危難時刻,中國以最快的速度出現在第一線,成為國民的安全依靠,並不是為了炫耀國威、彰顯軍事實力,而是我們的國民正面臨生命危險,需要國家的救助,汶川地震眾志成城、團結一家的精神猶在眼前,我們的國家體制和政府理念都彰顯著以人民為中心,災難的突發性激起我們的民族凝聚力,在生命面前不分國界,緊急有序配合才是對生命的尊重。

  此次災後,我國很多在尼泊爾僑民自願承擔起志願者的角色。當地麵館的老闆重新開張,免費發放當時顯得珍貴的稀飯安撫遊客,他説“我這裡有發電機,可以抽地下水,冰箱裏還有20斤速凍餃子。歡迎中國朋友來這裡共渡難關”; 有遊客自願購買物資發放,維持秩序,提醒帶走垃圾;有中國公司駐尼施工人員向附近災民贈送食物、飲水;還有不少國人在登機前留下自己隨身攜帶的應急藥品等等,小小的個人舉動也堅實了中國的國家形象。

  據《香港商報》3月30日報道,回顧中國政府歷次撤僑行動,都是在當地爆發騷亂、戰亂衝突、嚴重自然災害的情況下組織的。從中國歷次的撤僑經歷來看,我國外交為民的理念,更加體現了我國政府對國民安全的高度重視。

  建國後至今最大規模的一次撤僑活動是利比亞撤僑。利比亞爆發大規模示威騷亂活動後,中國首次動用軍事力量撤離海外人員,派出正在護航的軍艦參與保護,提前3天抵達,並首次派出空軍運輸機從新疆直飛利比亞,單程航距超過9500公里,並調動了182架次中國民航包機、5艘貨輪,動用了4架軍大壹機,租用20余艘次外籍郵輪、遠洋漁船、大客車等,通過海陸空三種途徑及時有效地撤出近3萬名中國僑民。當時英國的外交大臣黑格宣稱英國滯留公民應“自行搭乘商業航班撤離,而非在危險情況下期待空軍冒險解救”,美國也表示利比亞局勢較亂,不便於派遣軍事力量,雖之後態度有所轉變,在時間上已失了先機。

  中國先後有過的多次大小規模的撤僑行動,人數雖不多,但政府用行動力證明高度重視每一位國民的安全。

  比如,2006年4月,所羅門騷亂,中方包機將僑胞分四批從索羅門群島撤至巴布亞紐幾內亞,再由國內起飛的政府包機,專程將310名僑胞撤回廣東;2008年1月,查德戰亂,在駐查德使館的協助下,300多名中資機構人員和僑胞分兩批自查德邊境安全撤至喀麥隆、加彭境內;2009年1月,海地強震,48名滯留海地的中國公民搭乘政府包機平安抵達北京;2010年6月,吉爾吉斯斯坦騷亂,中國政府在21小時內派往吉爾吉斯斯坦的九架撤僑包機安全返抵烏魯木齊國際機場,共計1299名在吉中國公民搭乘包機返回國內;2011年1月底至2月初,埃及局勢緊張,中國政府共派出4架客機飛赴開羅執行撤僑任務,接回500多名中方人員。

  最近的一次葉門撤僑,中國外交部長王毅表示“我們牽掛著每一個人”,從葉門撤離了500多名中國公民,整場撤僑行動只用了不到5天時間,引發廣泛關注和好評。

  我國一系列的快速撤僑行動和對他國僑民的援助撤離,不僅是對國人安全的負責也是不分國界對生命的愛護,展現了外交為民的理念和對公民的關愛,尤其是在維護公民安全上,更是堅定不移。

 

編輯:李傑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