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遊客也有“醜行”

時間:2015-05-01 14:42   來源:國際線上

  中國遊客的海外“惡行”仿佛已經不是新鮮事兒。在新聞裏,我們曾經見識了內地遊客在盧浮宮水池前泡腳;騎在華爾街銅牛背上照相發微博;在盧克索神廟浮雕上篆刻“到此一遊”的字跡;香港街頭甚至地鐵上把著孩子大小便;歐洲大教堂臺階上對向姑娘裙底的長槍短炮;餐廳自帶食物酒水後還理直氣壯道“他有種把我趕走啊”;東南亞回國航班上因調整座位而導致的拿食具互毆……劣跡之多,不一而足。

  不過如果説海外行為“不檢點”的單單是中國旅客,那麼確實有點過於敏感。事實上,近一個月以來,以色列國內也出現了對於旅客海外行為“惡行”的討論。而這種討論同中國的討論一樣,都是源於某些旅客在公共場合的不文明表現,以及因此導致的有損以色列海外形象的批評。

  最近以色列國內的社交網路上,人人紛紛轉載一段不長的手機視頻。視頻發生的時間是今年的二月份,地點是以色列航空公司一架從以色列特拉維夫飛往保加利亞瓦爾納的航班上。在視頻中,數名乘客和以色列航空公司的空乘人員因為“購買巧克力”而互相指責,最終演變為了乘客對於空乘人員的人身攻擊和充滿種族主義的言論。

  從這段視頻顯示,一名以色列女性乘客在向身旁不遠的一名空乘人員大聲呼喊,要求購買巧克力。然而此刻空乘人員或是因為沒有聽到,或是忙著其他的雜事兒沒有及時的回應女性乘客。於是該女性乘客也就逐漸發火,惡語相加:“趕緊的,聽到沒有?我花了錢了,你就必須給我好好服務!”並向空乘人員叫嚷:“我想買巧克力,你為什麼不賣給我?我就想要個巧克力,我就是想要個巧克力!”而空乘人員也言語帶刺,回應道:“我不是你的僕人,你這輩子也不會享受到我給你的服務……如果你覺得你大聲説話就能達到願望的話,我恐怕你想錯了。”

  隨後,女性乘客另一位女性親屬“按捺不住”,終於竄到了過道上,開始對飛行員大聲叫喊:“她只是想要一個巧克力,你為什麼不賣給她——難道她是個阿拉伯人?見鬼吧你的宗教,快賣給她巧克力,聽到沒有?她付了機票錢,就能夠得到巧克力!快點!”惡語一齣,雙方便爆發了激烈的爭吵。空乘人員更是説出“我保證你沒辦法到達目的地”這樣的威脅言論。隨後雙方陷入更加激烈的爭吵,整個場景也一團糟。

  該段視頻一經上傳,便在以色列國內的社交網路中大規模轉載,評論也更是不少。許多人認為,無論是乘客還是機組人員,都暴露出了以色列人的“醜陋”一面。在飛機上行為不檢點,甚至“丟人丟到了國外”。

  如果對比這段視頻,我們覺得是不是似曾相識?國人過去也仿佛曾經遇到過這樣類似的事兒,比如和空乘人員吵架,惡語相加説出“老子有錢”這樣的話語。

  其實過去的數年中,隨著中國出境人數的激增,中國人也越來越在乎外國人對於中國的評價。這種在乎有的時候確實十分必要,畢竟出現了一些不文明的事兒,讓國人蒙羞;但是更多的時候,我們也自己顯得有點過於敏感。海外素質不好,惡語相加甚至劣行種種的不止是中國人,包括我們自認為“文明國度”的西方社會同樣很多。

  埃及塗鴉的、盧浮宮泡腳的,這些極端的個案一再被聚焦,只是為了證明中國遊客素質不高,通過批評這些素質不高的個案,進而刺激國人反思自身修為與公德。這樣做未必有錯,但它客觀呈現的一個負效應就是很有可能給人造成一種刻板印象,中國遊客素質真的不高。

  在批評中國遊客素質不高時,我們也許還會去反襯別人的好,覺得“到哪兒都排隊”的俄羅斯人是咱們的榜樣,或是這到哪兒都高風亮節的歐洲人也可以作為咱們的標準。其實,這些年來,我見過的更多的是“不排隊”的俄羅斯人,也見過惡趣甚至低俗的歐洲青年。

  好和壞都是有客觀標準的,我們壞,別人不一定好;別人好,我們不一定壞。我們沒必要拿別人的好來映襯自己的不好。可我們總習慣於拿硬幣的一面去否認另一面,這就顯得我們在走向海外時候,自己的“敏感”和不自信。(王晉)

編輯:李傑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