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克爾要日本直面歷史 和解來自民間

時間:2015-03-13 09:30   來源:海外網

  據香港中評社報道,德國總理默克爾週一(3月9日)一早抵達東京,展開對日本為期兩天的正式訪問。默克爾此行是她執政以來第三次訪日,也是7年來的首次。她在發表講話時強調,只有國家能夠直面歷史,和解才有可能達成。2015年是二戰結束70週年,默克爾所指顯然是日本對二戰歷史問題的處理方式。美國《基督教箴言報》發表社論稱,默克爾為日本帶去了與其他國家“和解”的經驗,然而是否能在政府間應用起來還存在疑慮,反而從平民百姓開始推動會更有成效。全文編譯如下:

  近日德國總理默克爾訪問日本,重新激起了亞洲各國對於如何構建區域政治聯盟的興趣——正如德國和其他歐洲國家在二戰後組成的歐盟。然而,普遍存在的敵對氛圍,以及對過去歷史的不斷重提,都阻礙著亞洲實現一個和平聯盟的願望。

  時值日本與德國籌備二戰結束70週年紀念活動,而亞洲各國為多處領土糾紛而劍拔弩張。默克爾在本週的東京之旅中透露了德國促進戰後和解、並最終促成了歐盟的經驗。她的講話似乎直指中日韓,呼籲三方要“共同努力卸下歷史的包袱”。

  默氏提出的最大經驗,是德國在戰敗後欣然接受了英美等敵國對於和解的“大方姿態”。而最善意的舉動則來自於法國,雙方一直處於緊密合作的狀態。她向一位東京觀眾表示,“我們德國人永遠不會忘記,在帶給歐洲乃至全世界人民如此多災難以後,他們還是伸出了和解之手。”

  而德國懷著數十年的感恩,帶領歐盟渡過了歐元危機,並抵禦俄羅斯對烏克蘭的入侵。日本也希望在國際舞臺上扮演類似的角色。日揆安倍晉三計劃利用70週年紀念演講,宣佈日本將參與到更多的國際事務中,同時也會像其前任一樣對日本戰時的侵略致歉——雖然他將採用什麼樣的措辭還是個未知之數。

  默克爾談到的另一個經驗是“德國開放和直接地面對歷史”。她舉出了一些必要的步驟:

  首先,同盟國要求德國時刻記著納粹的暴行。

  其次,前總統裏夏德 馮 魏茨澤克(RichardvonWeizs cker)在1985年發表演講稱,經歷過第三帝國的人們應該捫心自問,自己知道了什麼,忽視了什麼,為何保持沉默——特別是在猶太鄰居被帶走時。該演講呼籲人們洗滌心靈,依然迴響在現代德國人的心中。

  第三,默克爾建議,討論戰爭往事必須“由社會自發進行”,意味著由政府強加於人的悔悟毫無意義。她認為,總結過去——例如大屠殺的罪行——成為了德國與其他歐洲國家能夠達成和解前提條件。

  第四,默氏引述魏茨澤克的建議稱,德國應該把戰爭結束看做是一種“解放”或是恢復自由,不必再承受納粹政權帶來的恐懼。

  然而,上述的這些經驗並不適用於日本及其鄰國,兩場戰爭以及戰後秩序都存在著多方面的差異。就國內政治因素而言,中國和韓國要求日本更多地直面戰爭罪行,或是在官方哀悼時更加真誠。正如美國政務副國務卿溫迪 謝爾曼(WendySherman)所説,“政治領導人到處去貶低以前的敵人,以賺取廉價的掌聲並不難,但這不會帶來任何突破,只會令人麻木。”

  亞洲確實有在過去25年裏致力於打造區域聯盟,但多數聚焦在經濟利益的層面上。而有關歷史的爭論不僅涉及日本,還包括多個國家。

  默克爾的多點建議都是以所謂的“和解精神”作為基礎。對於亞洲各國來説,這種精神可能不會來自於上層建築。如果類似默克爾的這種訪問時不時出現,平民百姓可能會開始學著去和解。

編輯:李傑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