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自信有充分歷史和現實理由

時間:2015-03-13 09:29   來源:環球時報

  最近一個時期西方主流媒體上唱衰中國的聲音變得頻繁起來,它們大多抓住中國經濟下行壓力這個焦點,強調中國面臨嚴重經濟乃至政治危機,進而宣揚中國“即將崩潰”。這些聲音通過種種渠道滲透進中國社會,有可能對部分國人的信心造成削弱。

  中國的確面臨不小的經濟下行壓力,但這是否意味著中國“不行了”呢?此外,應如何定義中國的“行”或“不行”呢?

  中國發展的參照係非常複雜,但大體説來有縱向及橫向兩大方面。縱向來説,中國的發展速度在換檔,從高速增長變為中高速增長。這種變化是中國經濟總量登上十萬億美元級別時發生的。

  沒有永遠高速增長的經濟體,這一點全世界都明白,但中國告別兩位數增長,仍被一些人看成是“政治問題”。需要指出,這種看法是邏輯混亂和不自信的。

  中國總體上處在新中國60多年的最好時期。我們經歷過戰爭、災荒、緊缺經濟、政治動蕩等各種嚴重問題和災難,類似的迫切威脅今天都沒有。今天中國從調結構到反腐敗的經濟、政治目標都是“改善型”和“勵志型”的,是我們建設更美好生活的自我加碼,而不是中國已經混不下去情況下的“背水一戰”。

  中國長期沒有出現嚴重危機,我們對自己的承受力多少有些“沒底”。社會習慣了穩定,對各種不穩定因素高度警惕,不斷想像。西方輿論時而大誇中國,時而預言這個國家不堪一擊。由於只有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中國到底多堅韌,或者多脆弱,只能由時間來證明。

  但是一個簡單的道理是,中國有過那麼嚴重的危機,都闖過去了。當這個國家變得空前強大時,它有什麼理由比過去更脆弱呢?

  再來橫向看。目前全球都面臨“治理危機”,大國可謂一家一本難念的經。從西方發達國家到新興經濟體,中國調整後的經濟增長率仍是主要國家中最高的。中國政府的調控資源和能力也是其中最強的。美、俄、歐洲都經歷過嚴重金融危機,印度的發展比中國落下一大截,那些國家都“挺過來”了,並保持著各自的驕傲。憑什麼中國應當是“最有崩潰危險”的那一個?

  一個事實是,中國社會對未來的期待很高,我們生活在高速發展的慣性中,對稍微慢下來充滿了敏感。但這應當是中國的優勢,而不應成為我們的負擔。

  中國連續幾十年在全球發展中做了突出的優等生,我們深知不進則退的道理,保持著持久的危機感,力爭今後也做得很好。但中國畢竟不是“發展之神”,我們有弱點和局限,我們需要接受未來的某些曲折,不妄自菲薄,而是集中精力構建克服新問題的能力。

  中國的全面深化改革是對安逸的主動放棄。我們在調動自己的“野性”,逼自己敢拼,敢面對挫折,我們在做新的開創,而不是坐在前人為我們創造的慣性上。

  實際上這些年還是有不少意外和變數的,比如新疆暴恐事件相對集中爆發,鄰避效應造成重大公共事件等等,這在過去都不可思議。但它們來了也就來了,中國並沒有被絆倒,國家和社會的承受力在一輪輪增強。

  只要中國目標明確,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路線保持穩定,我們前進就是擋不住的大趨勢。出現問題往往是拓展這個國家承受力的契機,帶來我們對國家穩定的新思考和新認識。我們常説中國有巨大潛力,潛力不僅是資源、機會,它還包含著我們消化各種問題及危機的彈性和韌性。

編輯:李傑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