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核談判進入“加時賽”——僵局未解 希望猶存

時間:2014-07-22 09:53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來源:中新網

  據BBC報道,國際原子能機構週日稱,伊朗同意停止提煉濃度高達20%的濃縮鈾。同時還採取稀釋、轉化等措施處理其庫存的濃縮鈾。國際原子能機構發佈的報告顯示,伊朗方面已經履行了去年11月24日達成的第一階段協議規定。這份協議在7月20日到期,但是由於19日在奧地利首都維也納結束的第六輪伊核問題談判中,伊朗和六國沒有能夠在截止日期之前達成全面協議,各方決定將全面協議談判期限延長4個月。

  分歧巨大 談判觸礁

  回顧十多年漫漫核談路,還數去年11月24日達成的第一階段協議最具突破性。伊朗停止安裝新的用於鈾濃縮的離心機,停止5%以上鈾濃縮,在6個月內將濃度達到20%的鈾原料進行還原,使其濃度降至5%以下。作為回報,西方適度緩和對伊朗的貿易制裁,伊朗國內經濟有所好轉。

  在首份階段性協議取得“雙贏”的效果之下,此次談判寄託了各方期盼,卻還是在以下幾點觸礁,導致談判擱淺。

  首先,美方堅持伊朗必須將阿拉克重水反應堆改建為輕水反應堆,以徹底廢止伊朗加工提煉钚的能力;伊朗則堅持在保留重水反應堆的前提下降低核材料的濃度。其次,美方堅持必須廢棄伊朗秘密建造的福爾多濃縮鈾加工廠,伊朗不同意。此外,伊朗目前擁有1.9萬台IR—1型加工濃縮鈾的離心機,其中大約1萬台仍處於正常工作的狀態。美要求伊削減至4000台,並不得研發新型的IR—2離心機,遭伊朗拒絕。

  另外,伊朗與西方在制裁問題上也有分歧。伊朗要求最終協議簽訂後,對伊朗的經濟制裁必須一勞永逸地結束,美國則堅持視伊朗的態度在10年內逐步取消制裁。

  試探之舉 心存默契

  “我覺得延期是合情合理的,”中東問題專家、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副院長李紹先這樣評價。“草率的協定未必能達成,因為美國和伊朗雙方國內都有非常強大的反對力量。雙方正是因為秉持著謹慎的態度,才將這4個月延期作為緩衝期,這有助於雙方內部逐漸接受最終決議。”

  除此之外,核談延期還有一個重要原因。中東問題專家、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研究員董漫遠這樣解讀:“現階段,達成協定本身並不完全取決於談判本身,而是取決於地區形勢的發展。最近地區暴恐勢力大崛起,給美國和伊朗都造成了很大的麻煩,所以美伊在打擊地區暴恐勢力領域存在合作的可能。核談暫定延期,可能因為美國的某種‘期待’,就是在11月份之前,對恐怖主義進行打壓之後,再騰出手來解決伊核問題。為了尋求伊朗的合作,美國現在只能對伊朗‘客氣點兒’,這也是美國不急於尋求核談最終結果的原因。如果11月份之前美國的時間還不夠用,那麼伊核談判還有可能延期。等美國平復了中東局勢之後,伊核談判才有可能真正談到‘核’的問題上來。”

  伊核談判延期,或許正體現了雙方試探性的、尋求合作的勢態,體現了美伊之間小小的“默契”。

  荊棘遍佈 曙光乍現

  白宮發言人歐內斯特説,伊朗核問題在一些領域已取得進展,各方目前雖仍存分歧,但達成全面協議“前景可期”。不過,恐怕不是所有人都這麼認為。

  在美國,部分國會議員一直對伊核談判持懷疑態度,他們本就認為,伊朗是借談判爭取時間發展核武器,延期只會對伊朗有利。另一方面,伊朗國內的強硬派也一直對談判頗有意見。伊朗最高領袖一面支援核談,另一面卻強調“不可讓步”。分析指出,如果美伊兩國國內政治氛圍緊張,可能影響談判的最終成功與否。若核談久拖無果,目前兩國內部大體支援核談的氛圍就可能逐漸稀薄。

  當然,核談成功並非毫無希望。李紹先預測:“延長是整體緩和的表現,不是惡化。總體上伊核談判是比較積極的,如果説去年第一階段協議達成之後,伊核談判是謹慎、樂觀的話,那麼現在就是比較樂觀。”

  總之,各謀己利也好,延長期限也好,只要能夠坐下來談,事態就有好轉的可能性。世界再也經不起任何一場戰爭,能夠用對話解決的,就不要用火箭彈了吧。

編輯:李傑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