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1 十二週年:棱鏡門、對敘動武令美國煩惱

時間:2013-09-12 10:50   來源:中國新聞網

  2013年9月11日,距美國遭受“911”恐怖襲擊已過去12年。今年的這一天,美國也會舉行各種紀念活動。新澤西州、華盛頓等地網站上,已經列出了當地將要開展的紀念活動。在經歷了波士頓爆炸案、棱鏡門風波後,奧巴馬政府又正在反對聲浪中糾結於是否對敘利亞動武。今年的“911”紀念日對美國人來説,或許有那麼一些耐人尋味的特殊氣氛。

  反恐:美國打了兩場戰爭,“越反越恐”?

  12年前發生在美國本土的這場恐怖襲擊,最終造成2976人喪生,也徹底改變了美國國家安全戰略。“911”之後,美國政府先後出臺了一系列反恐文件,推行“先發制人”的反恐策略。2001年10月7日,美國以阿富汗塔利班政權拒絕交出“基地”組織頭目本拉登為理由,發起了對阿富汗的武裝打擊行動,也開啟了美國持續12年,尚未終止的反恐戰爭。

  12年間,美國相繼發動了阿富汗戰爭和伊拉克戰爭。軍隊和情報機構以前所未有的打擊力度追捕恐怖襲擊事件的策劃者和支援者。通過這兩場戰爭,美國將軍事佈局深入到中東地區。在先後顛覆了兩個國家的政權後,進一步加強了對這些地區的掌控。

  通過加強與全球其他國家的反恐合作,美國也試圖瓦解“基地”組織。2011年,躲藏在巴基斯坦境內的“基地”組織領導人本拉登,隨著奧巴馬的一聲令下,被“海豹”特種部隊擊斃,成為全美民眾奔相走告的大“喜訊”。

  然而,這兩場共花費4萬億美元、導致20多萬人喪生的反恐戰爭所取得的“成果”,卻遠不能讓美國從此高枕無憂。

  一方面,由於經濟危機的影響,美國國內經濟衰退,失業現象嚴重,國內人民對反恐戰爭的巨大花費日益不滿,反戰聲音不斷高漲。而去年年末美國駐利比亞大使在班加西遇襲死亡,也讓政治對手加快坐實對奧巴馬政府“反恐無能”的指摘。

  另一方面,美國擴大反恐範圍後,恐怖主義組織的運作方式在世界範圍內也發生了變化。隨著拉登喪生和“阿拉伯之春”的發展,恐怖組織趁機在中東其他地區發展,呈現擴散化的趨勢。現今,在伊拉克,阿拉伯半島和北非都出現了“基地”組織分支,恐怖襲擊更是散佈于馬格裏布到馬利、西奈半島、敘利亞、葉門以及伊拉克等國家和地區。有分析説,“基地”組織勢力甚至比過去更為壯大。

  此外,美國正面臨本土恐怖主義的逐步“滲透”。今年4月15日發生在波士頓馬拉松比賽上的爆炸案,再次給美國敲響警鐘。這起造成3人死亡、176人受傷的爆炸案被美國政府定性為恐怖襲擊,這也成為 “911” 後12年內,第一次在美國本土成功實施的恐怖襲擊。而這一次,美國面臨的再不是單純的外來恐怖分子的襲擊,而是成長于本國的極端分子的威脅。

  這些在美國本土成長起來的恐怖分子多自發開展小規模行動,偵查起來更為不易,在進行恐怖襲擊時更具靈活性,給美國反恐帶來了新挑戰。且他們利用網際網路,與美國本土以外的恐怖分子取得聯繫,獲得幫助。而恐怖分子將部分戰場轉移至網際網路,也成為美國擴大網路監控的一個重要理由,在某種程度上催生了美國國家安全局“棱鏡”等監控計劃的發展壯大。

  就在今年8月,美國發出了十幾年來規模最大的一次恐怖襲擊預警。美國以及歐洲多國相繼暫閉設于中東北非等地的多個外交機構。情報來源據稱就是美國國安局所掌握的資訊。

  監控:被妥協的隱私和並未增加的安全感

  今年6月,前美國中央情報局僱員愛德華斯諾登向英國《衛報》和美國《華盛頓郵報》爆料,稱美國國安局和聯邦調查局于2007年開始實施代號為“棱鏡”的秘密監視項目,對民眾的網路活動和通話記錄進行監視、監聽。

  在這張以美國國家安全為名義織就的“天羅地網”中,被妥協的首先是民眾的隱私權。2001年10月,時任美國總統的布希簽署了《愛國者法案》,賦予了美國政府當局更多的監控、偵查和搜查的權力。2008年7月簽署的新版竊聽法案,再次擴大了政府無法庭授權可進行的竊聽活動範圍。而這些被認為將會侵害民眾自由權利的法案,在被認為是可以有效打擊恐怖活動的前提下,被一次次地保留下來。

  然而,令人感到意外的是,在“棱鏡門”事件曝光之後,一向崇尚自由和隱私的美國民眾,卻並沒有表現出預期的一邊倒的反對。蓋洛普調查公司對1008個美國成年公民的調查顯示,44%的民眾對斯洛登曝光“棱鏡”計劃表示支援的同時,有42%的人認為斯洛登這一做法是錯誤的。

  事實上,“911” 之後,美國不斷加大國內安檢和監控力度,無處不在的盤問和檢查,充滿爭議的機場“全裸”安檢,在保障民眾安全的名義下,不斷侵蝕著民眾的自由和私隱。

  然而,在自由權利不斷妥協的同時,美國人卻再難收穫此前的安全感。此前一份調查顯示,超過一半的美國民眾擔心,有生之年再次遭遇恐怖襲擊。而一些美國民眾甚至表示,會隨身攜帶護照,準備在發生災難時,“離開美國”。

  如今,斯諾登已經獲得了俄羅斯一年的庇護,其繼續時不時的“爆料”,已成為美國一塊難解的心病。

  動武:打敘或反助“基地”組織壯大

  2010年5月,奧巴馬政府發表了《國家安全戰略報告》,對美國面臨的安全威脅進行重新定義。將恐怖主義從原本的“唯一”的安全威脅,調整為安全威脅中的“其中一種”。從手段上而言,也更強調通過外交和多邊合作的形式進行反恐。

  2011年年底,美國從伊拉克撤出全部作戰部隊。今年6月,奧巴馬于美國國防大學發表的有關國家安全的演説中,再次堅定地表示必須終結反恐戰爭,以及調整反恐行動的策略和規範。7月,《紐約時報》報道稱,美國正在考慮從阿富汗全面撤軍,2014年後,或不再駐軍。

  然而,就在奧巴馬多次表示將抽身海外戰爭“泥潭”後不久,今年8月,敘利亞化學武器傳聞又讓美國站到了國際輿論的風口浪尖,美國可能再次涉入新的海外戰場。

  奧巴馬政府表態欲因化武問題對敘政府動武后,遭遇了空前反對。有報道指出,這種反對聲之強烈,甚至超過此前美國前總統布希發起阿富汗戰爭和伊拉克戰爭時期。顯然,飽受兩場戰爭之累的美國民眾,已然不願再被捲入。除了國際社會反對,美國的“堅定盟友”英國,也因其議會投下否決票而臨陣抽身。

  此外,美國參議院原本定於9月11日對敘動武決議的投票,在俄羅斯提出外交解決敘化學武問題後,也“就勢”推遲,避開了這一“敏感”時間點。面對各方壓力,奧巴馬的立場9日顯現出鬆動。他表示,如果敘利亞果真交出化學武器,接受聯合國監督,美國“完全可以叫停”對敘動武。

  實際上,在奧巴馬面對的多方質疑中,還有人指責美國動武反而將助長在敘活動的“基地”組織分支力量。俄羅斯總統普京本月初直言不諱地指出,美國國會討論對敘動武提議時,國務卿克裏聲言敘利亞境內沒有“基地”組織,這是在“説謊”。普京指出,“基地”組織是支援敘反對派作戰的主要力量之一。

  俄羅斯安全委員會秘書帕特魯舍夫也發表聲明説,打擊敘利亞,可能使包括“基地組織”在內的恐怖主義組織發展壯大。他指出,“個別國家支援敘反對派,敘反對派聲稱自己在與‘基地’組織做鬥爭,但‘救國戰線’(Jabhat al-Nusra)算什麼,難道不是‘基地’組織的分支?這裡存在一個問題:誰將壯大?”

  評論稱,如果奧巴馬下令對敘開火,那麼他實際上和恐怖分子站到了同一個戰壕裏。征戰海外,四處樹立“反恐”大旗的美國,是否反而成了恐怖主義滋長蔓延的幫兇?縱觀全景,美國反恐之路,仍將曲折漫長。(完)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