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美浪潮背後的社會群體心理

時間:2012-09-17 14:31   來源:廣州日報

  又是一場“911”式的慘劇。2012年9月11日,“911”事件11週年紀念日,美國駐利比亞大使斯蒂文森在班加西的反美示威中遭火箭炮襲擊身亡。“911”已經過去11年了,美國改變了多少?奧巴馬上任後做的第一件外交大事就是在埃及發表講話,向伊斯蘭世界道歉。但三年半之後,我們看到的是美國外交和美國形象在伊斯蘭世界的徹底崩潰。

  筆者無意借此嘲諷美國的外交政策,更想探討的是,此事為何發生在美國曾傾力援助的國家?一年前班加西曾是利比亞反卡扎菲勢力的大本營,如果不是美英法等國去年3月19日及時發動空襲,班加西將重新回到卡扎菲的手中。大使遇襲後,美國國務卿希拉裏也發出了這樣的疑問:“今天許多美國人都在問,實際上我也問我自己,這一切是怎麼發生的?這怎麼會發生在一個我們幫助解放的國家,發生在一個我們幫助免遭摧毀的城市?”

  但回應希拉裏的,卻是中東反美浪潮的擴大。突尼西亞、伊朗、伊拉克、黎巴嫩、葉門、蘇丹等等,更多國家的民眾加入到反美浪潮中。不難發現,上述國家大部分都是曾在去年陷入動蕩的西亞北非國家。當時,美國採取了支援當地民眾的政策,包括利比亞在內的中東民眾普遍表達了對美國的謝意。但現在,不到一年的時間,這些國家的民眾為何會如此迅速地調轉矛頭,將怒火發泄到曾經的“救命恩人”身上?

  美國學者塞繆爾亨廷頓1993年提出的“文明衝突論”,在2001年“911”事件後受到熱捧。其主張儘管存在明顯偏頗,但這一次,“文明衝突論”依然部分詮釋了利比亞發生的這一樁慘劇。

  在“文明的衝突”之外,還有什麼值得我們反思?班加西的襲擊,不管是精心策劃的陰謀,還是陰差陽錯的巧合,事件總歸是由當地普通民眾聚集引發的騷亂,其背後深層次的社會群體心理髮人深省。

  正如100多年前法國著名的社會心理學家古斯塔夫勒龐所預測的那樣,人類早已進入了群體時代。構成這個群體的個人不管是誰,他們的生活方式、職業、性格或者智力不管是相同還是不同,他們變成了一個群體這個事實,使得他們獲得了一個集體心理,這使他們的行為變得與他們單獨一人時頗為不同。

  勒龐在100多年前討論的問題,直到今天依然困擾著世界各國的執政者們。以利比亞的騷亂為例,遇難的美國大使斯蒂文森與那部電影毫無關係,但是群體性的衝動讓這位大使成了無辜的犧牲品。

  勒龐無法預測的是,當今世界社交類新媒體的飛速發展,讓個體構成群體變得更加容易。如果按照勒龐的社會心理學力量,這種技術進步的背後也意味著群體性的盲目衝動並不會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而減少。(李明波 媒體評論員)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