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央行的“偷襲珍珠港”戰略

時間:2013-04-19 13:52   來源:新華網

  英國《金融時報》4月19日發表署名文章《日本央行的“偷襲珍珠港”戰略》,文章認為,日本當前的財政狀況是不可持續的,從中國到澳大利亞很多國家都對日本的經濟政策表露出擔憂,因為日本在貨幣政策方面很有可能先發制人,其實質是從其他國家竊取增長。主要內容編譯如下:

  在日本歷史上,精英階層團結一致大幅改變戰略立場的時刻比比皆是。1868年,日本領導人為應對西方殖民主義的威脅,拋棄了奉行數百年之久的封建主義。1945年,日本領導人放棄了利用武力來追求“偉大”的做法,轉而致力於實現經濟繁榮的使命。今天,在國民經濟經歷了15年通縮之後,日本領導人再次大幅轉向,開始全力推行通脹政策。就戰略而言,這種突然轉向不由得讓人想起臭名昭著的偷襲珍珠港行動。

  讀者可能會認為,這種類比並不得體。貨幣基礎的擴張並不會讓人們喪失寶貴的生命,無論那些認為這種擴張將導致惡性通脹的人説得多麼危言聳聽。但二者確有一些有趣的相似之處。1941年時,日本的戰爭策劃者認為與美國發生衝突是不可避免的。當年7月,美國政府為應對日本入侵法屬印度支那,宣佈對日本實施石油禁運。日本政府認定,有必要把荷屬東印度群島(如今的印尼)的石油控制在手裏。它推測,如果對荷屬東印度群島發動襲擊,將不可避免地把美國拖入戰爭。換言之,與美國的衝突很快就會到來。日本認為最好先發制人,以期通過偷襲來獲得重大的戰略優勢。

  在某種程度上,通脹政策有著同樣的考慮。這裡面的邏輯似乎是這樣的:日本當前的財政狀況是不可持續的;不可能永遠靠舉債來維持一半的支出,尤其是在勞動力人口(也就是潛在稅基)無限萎縮的情況下;日本目前的總人口為1.27億,到2050年時將降至1.08億。

  如此一來,就會導致某種形式的債務危機。但鋻於日本逾90%的國債是由國內民眾持有的,未來的日本政府不太可能採取顯性的違約。更有可能的是,他們會求助於印鈔機。如果不管怎樣結局都是通脹,那麼顯然還是儘早進入通脹為好。就珍珠港事件而言,日本人希望的是,若能先發制人,就有機會佔據上風。

  一些批評通貨再膨脹的人士表示,這種政策的效力太過強大,最終會適得其反。他們預計的結果是資本外逃、日元崩盤和惡性通脹。這種結果是有可能出現的,但絕非不可避免。如果日本央行(BoJ)真能神奇地化通縮為通脹,那麼它也有不小的可能控制住通脹。還有一些批評人士認為,這種政策毫無效力。他們的觀點是,日本多年來一直在大舉印鈔,卻沒有取得任何成果。這種觀點也是不正確的。

  在上月離職的前行長白川方明(Masaaki Shirakawa)任內,日本央行只是象徵性地擴大了一下資産負債表。白川堅信,日本的通縮是結構性的,不可能通過貨幣手段加以解決。即便是在白川的前任福井俊彥(Toshihiko Fukui)任內,日本央行從2003年至2006年推行的定量寬鬆也不盡如表面上那樣激進。在那段時期,日本央行走的是謹慎漸進路線,與這個月黑田東彥(Haruhiko Kuroda)搞出的大動靜有天壤之別——黑田承諾,要在兩年之內讓貨幣基礎翻番。所以説,日本正在嘗試某種全新的做法。

  從中國到澳大利亞,日本的這些鄰國表露出的一個擔憂是,該政策的唯一“傳導機制”是貨幣貶值。它們的擔憂在某種程度上是出於自身利益的考慮。這些鄰國擔心,會有大量資金流出日本,從而壓低日元匯率、提高該國出口商的競爭力。換言之,日本簡直就是在從其他國家竊取增長。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