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為何沒有“擇校難”

時間:2012-12-19 14:29   來源:人民網

  日本新華僑報網今天發表署名劉冬林文章《日本為何沒有“擇校難”問題》。全文如下:

  日本實施九年制義務教育,義務教育階段的公立中小學全部免費。公立學校入學一般不需要考試,學生劃區域就近入學。住宅地段劃歸哪所學校,就必須上哪所學校。即使你有“門路”,也不能“越區”上學。如果學校違規收了其他學區的學生,政府要追究校領導責任。“擇校”並未成為日本的社會熱點問題,主要得益於該國所推行的平等教育。日本的平等教育,就是義務制教育範圍內的適齡學生享有平等地接受教育的權利,國家保證公平競爭的環境,保證各學校最基本的辦學水準和品質。

  日本教育資源之所以分配相對均衡,原因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經濟發展相對均衡。雖然東京、大阪等地處於領跑位置,但其他地區的經濟發展水準也相對較高,地區差別、城鄉差別並不顯著。這也就從客觀上減少了教育資源不均衡的可能性。即使是邊遠地區的學校,政府也能夠適時調整教育補貼的數額,不同需要的學區和學校,都能得到與實際需求一致的足夠的支援。政府行為的求實有效,保證了貧困地區的教育能夠與發達地區的教育具有基本一樣的教育規模、設施和品質等發展要件,使所有的學區都能夠在良好的基礎上同步發展。正是這種著力抹平中小學學區和學校之間基本差距的政策,保證著日本義務教育的健康發展。

  其次,日本的教育歸屬中央和地方兩級管理系統,實行中央指導下的地方分權制。日本現行的中央教育行政機構是文部省,為日本內閣的組成部分。文部省一方面可以調節各地的教育經費,另一方面負責制定整個教育體系的大政方針,決定教學內容,頒布教學大綱,每所學校的教學活動都以此為基準。這樣就使得全國的基礎教育基本上能保持一個比較平均的水準。

  再次,教師輪崗制度。由於教師在日本歸於公務員編制,必須服從國家的調配。全國教師都強制實行輪崗制度。確保學校具備合理的教師結構,同時也通過豐富教師在不同地區的工作經驗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這也是立足於教師培養和教師能力開發的視角,結合學校辦學理念和校長的辦學方針進行合理的人事調動,將區級、市級、村鎮級學校全部納入輪崗範圍,促進人事交流,豐富教師經驗,補充島嶼、偏僻地區的教師數量;促進與東京都立聾啞學校、養護學校小學、初中部的師資交流。日本規定:現任校連續工作3年以上者為輪崗對象;在現任校連續工作6年以上者原則上必須輪崗,但根據校長和市、町、村教委的內部報告和東京都教委的確認,可不輪崗;面臨裁員而必須調動者為輪崗對象;在現任校工作未滿3年者,根據校長以及市、町、村教委的內部報的確認,可成為輪崗對象;停職者、臨産者、産後不滿6個月者、病假復職不滿6個月者等原則上為非輪崗對象。

  日本平等教育整齊劃一,但是也帶來一系列的問題。比如,跟不上的學生勉為其難也要跟上,而學有餘力的學生在學校“吃不飽”也不能“加餐”。同時,由於公立學校均衡教育資源使得學校之間的競爭不足,加之普遍引入了“寬鬆教育”,公立學校學生學習能力普遍下降,引起了家長們的不滿。很多家長除了讓孩子上課以外,還得花錢讓孩子參加各種補習班,而另外一些經濟寬裕的家庭則乾脆選擇收費較高的私立學校。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