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母的多重“世界形象”

時間:2012-09-28 14:20   來源:長江日報

  我國的首艘航母近日交付海軍,各路軍事專家對航母作了詮釋,媒體也發了評論,其中涉及對航母的定位與使用的問題。有人説,“遼寧艦”將用於科研訓練之用;也有人説,中國航母將成為鄭和航海式和平使者。這些言論,正在國人中發揮“啟蒙”的作用,成為人們認知航母的知識背景。

  中國造航母,很多人擔心所謂“中國威脅論”,所以大家説話謹慎。但也沒有“官方統一口徑”,這從各路專家“各抒己見”可以推知。在這種情況下,專家們雖然發言謹慎,卻也見出各人的見識,我們也足以大致看出國人在軍事領域達到的思想深度。

  “遼寧艦”將繼續開展科研與訓練工作,但我們不難想見,它不可能永遠是一艘科研訓練艦。航母專門用於科研與訓練,不經濟。美國財大氣粗,從未造哪怕是一艘科研與訓練用航母。“遼寧艦”用於科研與訓練,顯然只是階段性的,完成任務之後,我們還是要“物盡其用”。

  另一種充滿善意的“思想”,是把航母詮釋成鄭和船隊,準備跨國分發友誼與和平。如果僅僅是發送友誼與和平,也用不著建航母。朱棣派鄭和下西洋,雖然“團結”了很多國家,但幾乎耗光明朝國力。歷史學家都猜不透鄭和下西洋目的何在,有人説是要打探建文帝的下落,有人説是宣達大明國威。

  航母是進攻性武器,人們通常會説,中國對外貿易、能源運輸需要航母保護。這仍然經不住推敲:打擊海盜,對付一般國家妨害海上貿易的行為,真的用得著航母編隊嗎?就算使用航母效果奇佳,卻也是殺雞用了宰牛刀。中國沒有對外擴張的野心,我們打造航母,合理的解釋只能是用來反對霸權,抵禦強敵。

  當我們有了航母,戰爭風險變小了,客觀效果是“備而不用”。但問題並非這麼簡單,“備而不用”是不用於打仗,但一年365天,我們還是免不了要用它;不用,也得有“備”,正是在一個“備”字上,國家間見高下。

  也正是“備而不用”的戰略價值,航母反而顯得複雜起來,觀察、描述與結論都不可過於片面。德國政治哲學家施密特説,政治的首要問題是分清敵友。這句話同樣可以用於理解航母:航母究竟意味著什麼,完全取決對它面對的是敵人還是朋友。

  在友邦那裏,中國航母的確要扮演友好使者的角色。如果沒有敵人,我們就沒必要打造鄭和式艦隊。但霸權主義是一個現實,這使得我們打造航母。但中國自古講究“近悅遠來”,作為一個大國,我們犯不著對周邊弱小使用航母,即使是對與我有領土爭議的國家。有航母,也不妨用於跨國救災、聯合軍演、維護海上通道,以收敦睦邦誼之效。

  造航母的根本目的,就是要維護我們的主權與領土完整。當然,世界上戰爭狂人畢竟不多,航母的妙用,一般還是備而不用。不諱言航母之用,不是岔著嘴炫耀武力,而是練好肌肉,向潛在對手展示自己反擊的能力、決心與謀略。(楊于澤)

編輯:陳睿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