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母艦,必須靠綜合國力來支撐

時間:2012-09-26 10:26   來源:解放軍報

2012年5月,中國海軍航母平臺正在進行試航。 圖片:新華社發(攝影:李唐)

  今天,我國首艘航母舉行入列儀式,記者專訪了國防大學戰役部副教授、國內著名的航母研究專家房兵,請他就相關問題做了解答。

  問:今天我國首艘航母舉行入列儀式,入列意味著什麼?軍艦舉行入列儀式是不是世界各國通行的一種做法?

  答:入列就是取得軍籍。這個活動通常叫做交接入列,對外通常叫做服役暨命名儀式。一條艦船在建造過程中它的産權是屬於廠方的,當廠方建造完成、海試結束,覺得可以交貨了,那麼廠方和軍方有個交接儀式。世界各國的大型軍艦交接都有這麼個儀式,就叫交艦服役暨命名儀式。用我們當兵的話説,這一天航母就取得軍籍了,從此加入戰鬥序列。

  問:入列是不是就意味著形成了戰鬥力?

  答:加入海軍的戰鬥序列,跟能夠形成實戰能力是兩回事情。飛機也好、坦克也好,交給部隊,都不是馬上能夠形成作戰能力。入列,距離實戰部署和形成實戰能力,還有相當長的一段路要走。

  問:為什麼?

  答:第一條,因為海試還沒有真正結束。海試實際上有兩個階段,交艦之前叫廠方海試,交艦之後還有一個軍方海試。我們買輛車回來還不得磨磨車、拉一拉發動機嗎?軍事裝備也同樣。軍方海試和廠方海試還有不同,廠方海試主要是保證設備運轉,保證機械性能達標。軍方海試,一是要測試這些指標,二是要完成帶有戰術背景的測試。只有這一系列的試驗全部完成,這條航母才能説形成了單艦的作戰能力。但單艦具有作戰能力還不能開出去,還要配上護航艦艇、潛艇、航空兵,形成一個航母編隊,再繼續訓練一個週期,形成一個編隊的作戰能力,這時它才能投入作戰部署。所以,從交艦入列,到形成實戰能力,還有相當長的路要走。

  問:讀者都很關注,一艘航母從入列到投入實戰部署,需要多長時間?

  答:我們的航母在交艦入列之後仍然屬於試驗和訓練階段。我們這艘航母的定位就是訓練和科研平臺,本身試驗還沒有完全結束。這些任務完成之前,不會投入實戰部署。

  我們一位海軍裝備界的老前輩曾講過,他主持的我國第一代導彈驅逐艦從交給軍方到形成戰鬥力,用了十幾年。當然我們當年造船工業的底子太薄了,連系統工程的觀念也沒有。現在我們的基礎不一樣了,科技實力也更強了,系統工程的觀念也強了,未必需要很長時間,但也短不了。

  問:有人説航母是大國國家實力的象徵,你曾撰寫過《大國航母》一書,航母和國家實力之間是什麼關係?

  答:為什麼我們講大國航母?因為這是一個經費消耗巨大的裝備;另外,只有大國才能建得起航母。航空母艦幾乎是對一個國家全部工業實力的總體考核。如果一個國家能夠完成一艘5萬噸級以上的航母的獨立設計建造,擁有完整的獨立的自主産權,那麼可以講,它的綜合國力已經上了一個大國的臺階。因為這對幾乎一個國家所有的工業門類,不光是機械工業、造船工業,還包括電子産業、資訊産業、武器裝備製造業,甚至包括航空産業,都是一個巨大的考驗。所以説,航母的發展,對於一個國家,特別是對於一個處於發展中國家的整個工業體系的升級換代,是一個巨大的全面的拉動。

  除了上面這兩個方面,還有第三個原因:到了戰時,只有大國才能打得起。太平洋戰爭時,開戰時日本航母比美國佔優勢,達到了10:7,但是到了太平洋戰爭後期,日本的航母打光了,美國的航母變成了50多艘,如果加上用商船改裝的護航航母,達到100多艘。為什麼日本的航母打光了,美國的卻變成了100多艘?因為美國邊打邊造,造得比損失得快多了。這就是國力。太平洋戰爭就是因航母而起,也是把日本的航母打完了才結束。

  問:現在世界上有多少國家擁有航母?分別是怎樣一種狀況?

  答:目前對航母的劃分標準稍有不同,如果按9個國家統計,現在總共有21艘航母。其中有11艘是美國的,而且美國的11艘是最大、最強、最先進的,其中有10艘尼米茲級的核動力航母。尼米茲級航母的滿載排水量超過了10萬噸,由於是核動力,圍繞地球跑幾十年都沒問題。這樣的航母,艦載機就有90多架。

  除了美國,排世界第二的就屬於俄羅斯了,俄羅斯只有1艘航母,是蘇聯留下的“庫茲涅佐夫”號,標準排水量是5萬噸,滿載排水量是6萬多噸,常規動力,艦載機的數量是40多架,還包括直升機。與之相比,美國有巨大的優勢,它沒有資格指責別國發展航母。

  再往下就是法國,擁有一艘4萬噸不到的“戴高樂”號核動力中型航母,有彈射器。再下來就是英國。英國此前有3艘無敵級兩萬噸的輕型航母,現在基本處理掉了,在建的是兩艘5、6萬噸級別的航母。現在看,應該説5、6萬噸級別的航母,是除了美國之外其他大國比較合適的一個選擇,能滿足一定的需求,又是國力所允許。

  此外,像印度則是一直在發展二手航母,最新的一艘由俄羅斯改裝,排水量有4萬多噸。原來説今年年底12月交給印軍,後來發生鍋爐爆炸事故,肯定要推遲了。

  問:我們在購進的廢舊航母平臺上改造,應該算自主研發還是走二手之路?

  答:我們完全是白手起家。我們就是買進了一艘廢舊的航母平臺,等於買了這麼一個殼子,其他的一切都是我們自己研發的,擁有完全的自主産權。我們國防部新聞發言人曾經發表過聲明,這個廢舊的航母平臺,是由我們中船重工集團依照合法手續購得,手續程式全部合法,並且擁有完全的産權。在改裝過程中,它所有的設備、裝備,和對航母本身的改造,我們都擁有完整的自主産權。

  我經常打一個比喻,就好像我們沒蓋過房子之前,我們先買一個爛尾樓,學著把裏面的水電暖都摸清楚了,把這個樓重新給它蓋好,裝修起來,能夠重新投入使用。等我們把裏面結構摸清楚了,下一步我們就可以自己學著蓋房子了。

  問:很多讀者期待我們國家加速航母建設,認為既然經濟實力有了,為什麼不能快點兒呢?您覺得我們應如何看待航母建設的速度問題?

  答:發展航母是一個長期的問題,不僅僅是經費問題。錢只是前提,只有工業基礎上來之後,國防工業的基礎才能上來,你才能去發展研究新型的武器裝備,包括我們的航母。所以這是漫長的一個過程,絕不是你今天有錢明天就可以去買輛車開的問題。前不久,在國防部新聞發佈會上,當有人問到航母發展的問題時,有相關部門負責人講過這麼一句話:萬里長城不是一天建起來的,大家對我們武器裝備發展的長期性和艱難性,要有充分的認識和理解。我認為,這句話説得非常到位。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