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重返亞太,其實缺少底氣

時間:2012-07-12 13:20   來源:環球時報

  《環球時報》10日刊登李傑研究員的文章,認為“美國重返亞太戰略的本質仍是對華遏制和包圍”。筆者認為,在分析美國戰略東移對中國的含義時,一個重要的判斷是,美國在做出這樣的戰略改變時有多大的底氣?

  20世紀最後10年,曾是美國風光無限的10年。它不僅對蘇聯不戰而勝,而且經歷了美國立國200年來經濟最繁榮的10年。為此,美國的新保守主義者迫不及待地宣佈21世紀將是“新的美國世紀”。然而,冷戰結束不過20年, “911”恐怖襲擊發生不過十來年,“美國實力是否開始衰落”就成為人們熱議的話題。

  正當美國人為美國國際形象遭到“布希主義”的破壞而反省時,20世紀30年代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經濟危機接踵而至。伊拉克戰爭和阿富汗戰爭耗資1.5萬億美元,拯救金融體系和經濟刺激方案又分別耗費7000多億美元,美國聯邦政府財政赤字急劇膨脹,2010年美國政府債務佔GDP比例已經達到90%。

  對於美國決策者來説,財政拮據是一個他們不願言明的在國際上參與軍事行動的限制因素。在北約對利比亞的軍事干預中,美國並沒有像以往一樣把指揮權掌握在自己的手裏,而只是配合了行動。戰爭結束後,美國副總統拜登沾沾自喜地説,對於美國來説,這是一場非常“划算”的戰爭,推翻一個獨裁政權“只花費了美國20億美元”。他還表示,這場戰爭為美國創造了一個未來參與戰爭的模式。拜登的話顯示出,由於財力所限,美國也不得不為戰爭開支而斤斤計較,這與美國在發動伊拉克戰爭時的不計代價形成了鮮明對比。

  在債務危機的影響下,未來10年,美國的國防開支將削減4870億美元。陸軍、海軍都將削減,一些海外軍事基地也將關閉。確實美國國防部計劃,到2020年,海軍將把其在太平洋和大西洋的兵力部署比例,從今天的50比50,改變為60比40。但當美國的軍事力量在全球範圍內減小時,其在亞太地區部署海軍的絕對數量也難有明顯增長。

  美國國防部官員表示,20世紀90年代以來,在全球同時“打贏兩場戰爭”一直是國家戰略制定者的深刻信條,而現在美國的國家安全戰略已把這一目標降低為打贏一場戰爭和“同時在另一場可能突發的衝突中起到‘干擾破壞’潛在敵人的作用”。這説明美國的新戰略從實質上説,是以攻為守的戰略。

  那麼東南亞國家怎樣看待美國的“重返亞洲”呢?最近一些新加坡學者指出,東南亞國家對於外來大國並不存在幻想,它們“看慣”了大國在這一區的進入和退出,例如當初的英國。而它們都看到中國在這一地區影響力的擴大和“美國實力在相對下降”。

  總而言之,美國咄咄逼人的重返亞洲戰略多少有些虛張聲勢,對此中國既應重視,也應泰然處之。在亞太地區同美國爭奪並不是中國的目的,“太平洋之大,足以容納美國和中國”。為了這一地區國家和人民的福祉,中美兩國應當共同努力。(周琪)

編輯:許娜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