確立政府、市場與社會關係的新思維

時間:2013-05-15 14:22   來源:長江日報

  國務院13日上午召開全國電視電話會議,動員部署國務院機構職能轉變工作。李克強總理特別強調,要處理好政府、市場與社會的關係,把該放的權力放掉,把該管的事務管好,激發市場主體創造活力,增強經濟發展內生動力,把政府工作重點轉到創造良好發展環境、提供優質公共服務、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上來。

  可以説,轉變政府職能,深化行政體制改革已經成為新一屆政府推動改革的“第一件大事”,改革的對像是政府自身。目前來看,改革的突破口是行政審批制度改革,但又絕對不止於此,改革的目的是厘清和理順政府、市場與社會的關係,讓三者之間各歸其位,共同合作推動經濟社會健康發展。目前的問題是政府獨大,市場和社會活力受限,改革的方向就不僅是中央政府向地方政府放權,更是政府整體向市場和社會放權,讓市場和社會充分發育,承擔起應有的功能。

  多年來,中國經濟社會的高速發展,離不開各級政府職能的充分發揮,甚至也有觀點認為,就是政府主導的結果。但在新的時空條件下,這種模式也導致了諸多弊端,政府過多控制經濟社會發展的規制權和資源配置權,過深涉入微觀經濟領域運作,市場和社會的活力被抑制,經濟社會發展進一步升級受到阻礙,同時也出現權力尋租、腐敗滋生、社會公平受損,公共服務供應不足等問題。一定程度上,政府由發展的推動者變成了發展的阻礙力,不該管的管太多,該管的沒管好,政府的形象和公信力因此有所折損。

  放權並不表示政府沒權了,變弱了。現代國家運作,離不開政府職能的發揮,但又不能僅僅依靠政府的全能指揮,有些事,必須政府來做,有些事,政府做的效果沒有市場和社會來做好,反而産生權力越大能力越弱的悖論。放權,就是認識到政府的有限性,放掉不該有的、做不好的,抓住該有的,管好該管的。轉變政府職能,因此也有加強和重塑政府能力的意含。直接管理經濟社會,甚至介入經營生産的能力要堅決弱化,創造發展環境、提供公共服務、維護公平正義的能力要強化。也可以説,施政的方向要變了。

  李克強説,這場改革需要更大的勇氣和智慧。這涉及兩個層面的問題。一是各級政府能否清醒認識到職能轉變的必要性,果斷擺脫政府主導經濟社會的傳統路徑依賴,這是行動層面的勇氣。二是政府是不是相信市場和社會的力量,這是觀念層面的勇氣。

  客觀説,在政府官員和社會民間,都存在一個觀念上的誤區,認為政府、市場和社會的關係是此消彼長,一方大了,一方就小,一方強了,一方就弱,一方進,一方就要退。在官員方面,産生的後果是把市場要抓在手裏,將社會能動性視為穩定的威脅而排斥。社會層面,既有對政府權力的依賴,凡事找市長,也有對政府的疏遠,官方説什麼都不肯信。理清三者關係,首先要拋棄這種謬見。要看到,政府、市場與社會,是分工合作的關係,存在著共同強大的巨大前景,而且若要國家穩定健康發展,也必須如此。

  市場與社會有了活力,政府可以騰出手來,把該政府管的事管好。市場與社會強了,政府專心致志於分內事的管理,能力也會變強,這也是民眾喜聞樂見的。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