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磚”難掩“霧裏看花”的尷尬

時間:2013-01-31 14:32   來源:人民網

  “三公”經費一直是各界關注的熱點,也飽受社會詬病。在今年浙江“兩會”上,代省長李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承諾,今年“三公”及會議等經費零增長,把有限的資金更多地用在改善民生上。但這一目標卻遭到了省人大代表的“拍磚”,不少代表認為其過於保守:零增長還不夠,需要負增長(1月30日《中國青年報》)。

  “三公”經費支出過高,公車使用、天價採購、無序接待的奢侈浪費成風,是各界關注與詬病的癥結所在。控制“三公”經費飽含著民意,尤其是中央出臺“八項規定”、“六項禁令”的語境下,更是對治理奢侈浪費,大幅縮減“三公”經費充滿著期待。由此來看,浙江“兩會”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的“三公”及會議經費零增長,可以解讀為“逆增長”,遭到人大代表的“拍磚”是在情理之中。

  不過,客觀地看“三公”經費是零增長還是負增長,只是一個比較概念,無法判斷出“三公”經費預算與支出的合理性。顯然,人大代表就“三公”經費控制提出意見與建議,更多地還是依賴於對現象的感性認識上,除了“拍磚”之外,很難提出具體可行的措施。比如,“三公”經費不合理的支出在哪?哪些該削減?

  事實上,“三公”經費支出也好,民生問題的解決也罷,都與政府的財政預算打斷骨頭連著筋。然而,看不懂的財政預算決算報告早已是公開的弊端,看不懂政府如何理財用財,無法明情,自然讓人大代表找不到代表人民監督政府的切入點,從而大膽參政。對於“三公”經費零增長,人大代表“拍磚”且只能止于“拍磚”,從中難掩“霧裏看花”的尷尬。

  讓人民監督政府,推動政府公開是政府改革的總方向,財政公開便是其重要的核心內容之一。但從各地的實踐來看,讓人民監督政府更多還取決於政府的姿態與意願,缺少有效遊戲規則的機制支撐。相對於社會監督,人大的法律監督更具政治性與嚴肅性,讓政府變得透明起來,一應地公開,首先應對人大代表公開。

  比如,政府財政預算決算、政府公務接待、公務採購等方面的情況,應讓人大代表享有充分的知情權、質詢權,一方面便於代表了解情況,增強監督的針對性;另一方面倒逼預算編制更細緻、更嚴謹。一應的“三公”經費控制在既定的標準與範圍之內,擠掉虛華奢豪的水分,既將“三公”經費控制在合理的範圍之內,又提高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率,擴大改善民生的覆蓋面。顯然,這一切都需要從制度設計的層面加以完善和固化。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