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約架”撕裂社會

時間:2012-07-11 10:46   來源:人民日報

  “微博約架”,在以虛擬形式熱炒多次之後,一個“真實版本”終於上演:本應有理有節的理性辯論,演變成充滿戾氣的肢體衝突;本應百家爭鳴的網際網路,因立場不同成為互不相容的各方。

  時間倒轉10年,知識精英之間如果出於觀點不合而互爆粗口甚至拳腳相向,頂多在朋友圈里落得幾句“文人相輕、斯文掃地”之類的奚落。然而,在人人都有麥克風的自媒體時代,網路輿論領袖坐擁眾多粉絲網友的追捧關注,他們的一言一行,已然越過私人領域的界限,輻射至公共空間甚至影響到社會公眾。

  作為網路輿論領袖,發條微博、轉個帖子,不再只是個人行為,而具有了一定的公共屬性和社會責任。一言不合,立場有異,網上爆粗口于前,現實中動粗于後,這種從虛擬的“網路暴力”向現實的行為暴力的轉變,損害的不止是知識分子的公共形象,還有整個網際網路的輿論環境,以及網民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模式。

  因此,網路輿論領袖理應顧及自身言行的公共影響,這不僅是知識分子的責任和良心,也是微博時代知識分子新的行為倫理。君不見,本應容納各種觀點沖浪遨遊的比特之海,在“微博約架”的激化下迅速分化、偏激共振,“挺”與“拍磚”形同水火,妥協難覓、共識難求。

  網際網路為不同群體表達訴求、通達民意提供了渠道和平臺,但如果“是我之是,非人之是”的對抗思維蔓延網路,甚至走向“非此即彼、非友即敵、非紅即黑”的極端主義,思想觀念的自由市場就可能異化為互相對抗的“原始叢林”,最終傷害的將是整個網際網路的機體健康和輿論環境。由此可見,尊重和包容不同意見,對於網際網路的發展至關重要。

  無論何時,暴力和對抗只會加劇分裂,對話和妥協才能催生共識。聽聽哲學家的告誡,自由討論和理性辯論是臻于真理的必由之路;看看政治學家的信條,尊重不同意見是現代民主的必然要求。對於微博上觀點各異的網民來説,“我不同意你的看法,但我誓死捍衛你説話的權利”是必備的素養,“讓人説話,天不會塌下來”更是應有的胸懷。

  其實,看似水火不容的觀點之間,也會存在基本的“底線共識”;仿佛不可調和的群體之間,也會存在起碼的“公共理性”。如何引導網路輿論更加理性平和,如何在不同觀點間植入對話和妥協機制,如何在“存異”中“求同”、 締造一個多元共生、和而不同的價值圖景,對於網際網路時代的網路輿論領袖和每一位普通網民而言,都責無旁貸。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