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員財産公開該從哪兒“破題”

時間:2013-01-24 14:37   來源:新京報

  從時下的民情和各地的試點經驗來看,公開官員的房産資訊、新任官員財産公開,分別是兩個不錯的突破口。

  據新華社報道,近期,“房叔”“房姐”“房妹”等一系列事件的發酵,引發了各界對官員家庭財産的關注。有專家由此提出,“應以房産資訊公開作為官員財産公開的突破口”。

  從2012年起,浙江、江蘇、廣東等地陸續探索官員財産公開制度,新華社記者走進這些試點地區採訪發現,不管是“一刀切”還是“分步走”,各地的多樣性探索實踐已經有了一個“良好的開始”。

  前天,習近平在中紀委全會上説道,要加強對權力運作的制約和監督,“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裏”,形成不敢腐的懲戒機制、不能腐的防範機制、不易腐的保障機制。毫無疑問,要用制度將權力關進籠子裏,官員財産公開就是一個好的制度。

  從不少官員近來表態願意公開自己的財産看,官員財産公開制度正在成為官民的共識。官員財産公開的實施需要分階段、分步驟,需要試點,但全國層面也可以選擇好突破口,適時推進。

  那麼,官員財産公開從哪入手最好?從時下的民情和各地的試點經驗來看,公開官員房産資訊、新任官員財産公開,分別是兩個不錯的突破口。

  房産是一個家庭最重要的財産,而且我國也有著完備的房産資訊管理系統。公開官員的房産資訊從技術上來説,並不困難。

  而且,也沒必要有太多顧慮。就拿磐安縣旅遊局副局長虞曉峰來説,財産公開顯示他有三套房子。這一開始給他帶來了“意想不到”的壓力,受到網民的強烈質疑。但是,他解釋説“參加工作17年,老婆參加工作也20年,三套房子總價150萬元左右,但房貸就有80萬元”。這樣的解釋合情合理,民眾也能理解接受。對虞曉峰來説,就沒有什麼壓力了。

  另外,從各地實踐來看,把財産公開設定為新任官員任前的必經程式,也是一個較容易推行的辦法。如果説所有官員的財産一下子公開,實現起來難度太大的話,那麼讓一部分官員財産先行公開,也是可以接受的結果。多年以來,一些關鍵領域的行政體制改革遵循的都是“老人老辦法,新人新辦法”的原則。這一方面減緩了阻力,讓改革得以啟動,一方面在積累了一定經驗之後,也為全面改革提供了制度和民意基礎。

  其實,官員財産公開的正面價值,或許遠遠超過很多人包括官員們的想像。官員財産公開固然會帶來壓力,但也有官員認為,財産公開是一件好事,“對幹部而言,這不僅是一種監督,更是一種保護。”如果能從“保護官員”的角度看問題,財産公開的壓力會減少很多。

  陽光是最好的防腐劑。儘管僅靠官員財産公開制度不足以把權力關進籠子裏,但這一定是制度鐵籠必不可少的一道欄杆。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