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釘子戶”還有沒有第三條出路?

時間:2012-11-27 13:43   來源:羊城晚報

  浙江溫嶺火車站前一幢5層樓房屹立於馬路中間,經過該路段車輛行人都須繞行。該“釘子戶”戶主稱,對目前的狀況,他自己要求並不高,只要重新給造兩間房子,面積與原房子的面積相當,可以讓家人入住就行。“但政府一直不同意,所以就成了現在這個樣子。”(25日《中國青年報》)

  相較于常見的威逼利誘、或者強拆偷襲,浙江溫嶺的“釘子戶”是幸福的——水電沒斷、電視還有,起碼地方政府表態了,不逼遷、不讓步。

  拆遷之所以屢屢成為公共事件,在於博弈過程“快餐化”,大家太過看重速成的結果,不是魚死網破、就是玉石俱焚。在一般談判中,大抵只有兩條路可選擇:要麼聽拆遷主導方的意見,傾向於所謂“公共利益”;要麼遷就住戶的訴求,“破財”了事。有人説,中國城市化進程過半,卻鮮有硬氣的“釘子戶”。其實,“釘子戶”少,某種程度説明博弈中權力方“穩贏”的籌碼太多,私權反而有被遮蔽的危險。

  撇開具體是非不説,儘管我們不提倡“釘子戶”,但其存在本身確是一種進步,起碼説明這個社會開始尊重私産了。“不逼遷、不讓步”,看起來格調很高,但有一點是毋庸置疑的——正如“釘子戶”所言:“本來我家不是長在路上,後來重新搞了,就生在路中心了。”儘管水電還在、房子還在,但因拆遷與規劃而被改變的居住生態,早已天翻地覆。如果從相鄰權的角度看,即便沒有形式上的“逼遷”,但因為整體改造,已經逆轉了“宜居”的基本條件,也許,這恰恰是地方部門“一定會等到他自願搬離”的信心所在。

  問題總要解決。“釘子戶”是合情合理的過程,但終究不是理想主義的結果。現在的問題是,“釘子戶”還有沒有第三條出路?在“談不攏”之後,雙方只能“冷戰”到看誰耗不住?發展中的拆遷不可原罪,“釘子戶”也未必都蠻不講理,如何構建一種救濟制度——讓地方部門與“釘子戶”能在談判失敗後,繼續坐下來談出彼此接受的結果,這也許是很多城市都該思考的現實命題。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