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美麗中國歸根到底要靠法治

時間:2012-11-13 10:38   來源:法制日報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這可謂尋得了解決人類生存危機的良策,為造福子孫,惠及中國人民韆鞦萬代的最偉大的、根本性的事業確立了新理念、提出了新目標。

  文明起源於自然。一部人類文明史,也是一部人與自然的關係史。

  生態文明是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礎和前提,它以人與自然協調發展作為行為準則,建立健康有序的生態機制,實現經濟、社會、自然環境的可持續發展。這種文明形態表現在物質、精神、政治等各個領域,體現的是人類在處理與自然關係時所達到的文明程度。

  生態文明強調的是“人與自然協調發展”。在政治制度方面,環境問題進入政治體制、法律體系,成為政治生活、社會生活的中心議題之一;在物質形態方面,創造了新的物質形式,改造傳統的物質生産領域,形成新的産業體系,如迴圈經濟、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綠色産業、低碳發展;在精神領域,創造生態文化形式,包括環境教育、環境科技、環境倫理、環境保護意識等。

  建立健全良好的法律制度並確保其實施,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基本途徑。所有社會必須有解決衝突、維持或構建秩序的程式,生態文明觀提供了一種關於秩序的背景觀念,使人類社會得以在與自然的和諧中持續發展。而法律是達到這個目的的手段之一。毋庸置疑,生態文明建設將會涉及到對人與人之間如何相互作用以及人與自然之間如何相互作用進行約束的制度建設問題。社會法制的發展對這種約束將是實質性的,它會約束市場如何運作,並確保維持這些約束條件,以促使市場為人類及其生存環境的共同福祉和活力而運轉。可見,不斷完善法律制度、加強法制建設是人類走向生態文明的重要表現和方法。

  在現代社會,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的實現歸根到底要靠法治。法治是創建和維持秩序的保障,要正確地發揮法治的作用,就必須採取共同行動,制定改善環境、保護環境的法律,樹立正確的文明觀。而變革舊的觀念並育養先進、文明的法制觀念,創建合理、和諧的法律制度且使之不斷完善,其根本則在於教育,在於培養、改善、提高每一個人的人文素質。

  教育關係到一個國家的法治文明和法制建設。生態文明教育是新時期全民德育的必然選擇。為充分發揮法律的社會功能,就需要樹立正確法律觀念指導下的生態文明觀,加強對社會各階層的生態文明教育是樹立科學發展觀的重要內容。因此,必須進行教育改革,變革舊的觀念育養法律新理念以指導生態文明建設。必須創新教育方式,採取多種宣傳、教育方法加強全民生態世界觀教育、生態文明道德觀培養和環境教育。通過大力開展生態文化建設活動,促進生態文明教育不斷深化、向前發展,使“環境保護”思想意識和行為深植於民眾心中,以營造生態文明建設的濃厚氛圍並在全社會樹立科學發展觀。

  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我們必須拋棄過去那種對地球可以自由地任意攫取的思想,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必須運用集體的智慧把力量集中起來,明確我們工作的重大意義,明確我們在改善環境促進可持續發展方面任重道遠。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