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復“煙花劫”,須跳出習慣性懈怠

時間:2012-10-15 13:27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每一次意外,都是一次經驗的累加,負面的、引以為戒的“前車之鑒”,同樣在提供著,一種行為規範的參照

  作為杭州西湖國際博覽會開幕式的重頭戲,每年的西湖煙花大會都會吸引大量的市民和遊客爭相觀看。13日晚,煙花大會如期開幕,但就在現場觀眾欣賞五彩斑斕的煙花時,意外突然發生。晚上20點02分,在煙花大會運河文化廣場分會場,兩發煙花突然落至部分觀眾觀賞區,造成近百名觀眾受傷。當地官員稱,目前需要留院觀察約4-5人,主要是耳朵灼傷,其他的主要是皮膚灼傷和衣服破損。(10月14日《京華時報》)

  煙花成“劫”,這一次璀璨絢爛,代價昂貴。數人灼傷、數百人波及,在冰冷的統計之外,是更多人的驚心、憤懣與後怕。作為一種“高效”的群居模式,城市本就人口密度居高;加之大型活動,所吸引的集聚人潮,煙花大會上的人山人海,即便無法親見也可以想見。有此背景陳述,公眾就能感受那份恐懼:“如子彈般”射來的煙花,在人群裏亂竄,無助的個體,幾乎難以阻擋、無路逃避……唯一值得慶倖的或是,事故的後果,似乎還“不算太嚴重”。

  當然,所謂“不嚴重”,乃是基於整體的視角。具體到個人,例如那位“二級燒傷”的受害者,此次飛來橫禍的傷害,簡直如夢魘般痛苦。事實上,但凡“事故”,便無絕對的後果輕重之分,即便杭州煙花大會之痛“可控”,也無礙于在各個層面展開最為徹底的反思。每一次意外,都是一次經驗的累加,負面的、引以為戒的“前車之鑒”,同樣在提供著,一種行為規範的參照。

  還原悲劇,為之溯因,實在有太多“模板”。比如,相關機制存在紕漏:有媒體指責,“組織方欠缺應急預案,救治緩慢、安撫不利”;也有論者責難,“職能部門對燃放安全監管不嚴”,凡此種種;與此同時,另一種常見的聲音是,有關機構未能遵從民意:中新網的一篇報道就提到,民間呼籲停辦煙花大會的聲音已有很多年。

  在事出之後,指責往往廉價和氾濫。在某些人看來,“煙花大會純屬面子工程”;另一些人也宣稱,“它一直存在交通、環保、安全等方面的隱患”。但問題在於,在之前的年份裏,煙花大會確乎給杭州帶來了可觀的虛名與實利。那些簡單否定、一停了事的主張,一方面“有敷衍了事”之嫌疑,另一方面也未免成本太高。

  停辦,當然是最方便的應對術,但同時也拋棄了所有的記憶和利益;與之相比,更溫和的期待則是,“完善管理、優化細節”,力保煙花大會不再出事。其實,超越那些老調重彈的批評路數,以及司空見慣的糾偏、整治策略,煙花大會有別於多數事故的特質是:它的昨天,有一系列的榮耀,關於它的“傳統”早已形成。在此情境下,面對爆炸事故,官方、民眾,如何處置“煙花大會”的未來,顯然需要更多權衡。

  “每年煙花大會,都是西湖國際博覽會開幕式的重頭戲”,此類習俗或曰傳統的慣性,有時強勢卻有害。因為,在“必須要辦,必須精彩”的堅定目標前,其他的考量(例如安全)往往被排至靠後的位置。在既有的成功經驗、良好反響面前,組織者往往會失去“當初般”的謹慎和熱情。在陳式化、慵懶的操作中,悲劇的種子植下繼而萌發。

  包含煙花大會在內,一切傳統都值得我們尊重。正如事發之後,輕言“停辦”難言明智;在事發之前,懈怠于傳統的慣性之內,更是沉重的不敬。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