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公”經費,“公開後”比“公開”更重要

時間:2012-08-01 10:20   來源:人民日報

  將“公開”以法律法規的形式固定下來,進而建立一整套評判、監督、問責制度,恐怕比公開本身重要得多

  “三公”經費決不能僅僅停留在公開這一步,對於“三公”支出中存在的違紀違規行為,必須有問責、追責    

  從7月19日開始,中央各部門陸續向社會公開2011年度部門決算和“三公”經費支出。僅僅一天時間,就有92個中央部門在各自網站上公佈了本部門的“三公”賬本。速度之快,讓人振奮。

  不僅公開的速度快了,賬目數據也更加全面,解釋説明更加詳細。在各部門公佈的賬本裏,不僅有詳細的數據,還有對公車購置數及保有量、因公出國出境團組人數和公務接待等情況的詳細説明,有對住房改革支出、行政經費等概念的名詞解釋。此外,各部門的行政經費也首次向社會公開。

  今年已經是中央部門連續第二年公開“三公”經費賬本了。與去年的“欲説還休”相比,今年各部門明顯做足了功課,公佈的不再只是幾個單調的數字,而是附上了説明、解釋和比較,儘量讓公眾能夠看得懂。從這一點上來説,政府部門的態度是坦誠負責的,值得肯定。

  與政府部門的進步相比,公眾對“三公”經費的解讀也顯得更加理性。去年,各部門的“三公”賬本甫一公開,立即成為社會熱議的焦點話題。儘管公眾對公開“三公”經費這一舉動頗多褒獎和肯定,但是對“三公”經費本身也存在諸多誤解和偏見,甚至有人認為“三公”經費就是“腐敗”經費,財政預算裏根本就不應該允許 “三公”經費存在。而今年,對“三公”經費的理性討論明顯成為主流。社會公眾更多地將目光投向了“三公”經費的具體項目、各部門賬本的橫向比較,以及與去年公佈數據的縱向比較。當公眾的目光開始聚焦于細節,公開“三公”經費這一舉動所蘊含的打造“陽光政府”的深意,才有了對話和溝通的基礎。社會公眾更加專業的解讀,也給政府部門的公開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公開僅僅是手段,通過公開壓縮行政成本、遏制鋪張浪費才是真正的目的。將“公開”以法律法規的形式固定下來,進而建立一整套評判、監督、問責制度,恐怕比公開本身重要得多。國務院近日出臺了《機關事務管理條例》,將“三公”經費公開上升到制度層面,使得公開“三公”經費有法可依。這也為保障公眾知情權和監督權,奠定了重要基礎。

  儘管與去年相比,政府部門的公開力度有所加強,但仍與公眾的期待存在著不小差距。在各部門公開的賬本中,雖然加上了一些解釋和説明,但大部分公眾仍有“霧裏看花”的感覺。不可否認,預決算資訊屬於比較專業的範疇,要做到讓每一個人都能看懂,並不現實。但政府部門不能以“專業”為藉口,抵擋社會公眾要求透明公開的呼籲。作為建設廉潔政府、法治政府的有益嘗試,政府部門主動“曬賬本”,目的在於為人民監督政府搭建平臺,將政府行使權力的過程置於人民的監督下。公開是其中重要的一環。一旦公開流於形式,公開的資訊讓公眾看不明白,監督還從何談起?不僅如此,公眾還會因此對政府部門公開的誠意産生質疑,對公佈的數據産生懷疑,在公眾與政府的溝通互動中,埋下不信任的隱患。

  在今年政府部門曬出的賬本中,一些細節引起了社會公眾的廣泛關注。比如有的部門“三公”經費不過數百萬元,而有的則高達上億甚至十幾億元,差距之大讓公眾頗多質疑。儘管將部門之間的“三公”經費進行簡單類比並不科學,但卻反映出一個問題:“三公”經費的開銷並沒有嚴格標準和依據,公眾無從判斷某項“三公”經費的支出是否合理。換句話説,“三公”經費賬本只能説明部門花了這麼多錢,卻沒有人能清楚地判斷,這錢到底花得對不對。因此,政府部門在公開的同時,還應當建立相應的“三公”經費評價機制,為每一筆開銷樹立尺規,讓公眾在監督評判“三公”經費支出時,有據可查、有法可依。只有這樣,部門才能擺脫“花多花少一個樣,浪費節約一個樣”的惰性思維,建立完善的預算透明制度才能真正落到實處。

  事前應有公開,事中應有監督,事後應有問責。對於社會公眾而言,建立完善的問責追責機制,與搭建民主監督平臺同等重要。問責,反映了公眾監督的結果,是對公眾監督的積極回應。只有當問責有力時,監督才能發揮真正的作用。板子高高舉起,卻輕輕放下,傷害的是人民對政府的信任,損害的是政府的公信力。因此,“三公”經費決不能僅僅停留在公開這一步,對於“三公”支出中存在的違紀違規行為,也絕不能“下不為例”。政府部門必須有問責、追責的勇氣和魄力。通過問責,倒逼“三公”經費的規範使用、杜絕各種鋪張浪費行為,最終使政府權力真正在陽光下運作。(彭波)

編輯:許娜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