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垃圾圍城,為新型城市化開路

時間:2012-05-22 14:13   來源:廣州日報

  從垃圾處理廠選址的熱議,到垃圾分類的討論,再到垃圾處理探索,市委、市政府與市民的出發點同向而行,都是為這座城市更宜居、更宜創業與發展。

  從多次實地調研垃圾分類、處理情況,到問計美國院士求解垃圾突圍難題,再到提出“能賣拿去賣、有毒單獨放、乾濕要分開”宣傳口號,以及市政府邀請10位垃圾填埋焚燒領域的專家和學者探討解決垃圾圍城現狀……想方設法破解垃圾圍城困局,成為廣州市長陳建華上任數月來反覆強調並大力推進的事項之一。

  原因不言而喻,廣州目前垃圾處理的現狀,已經對城市可持續發展形成倒逼——處理能力存在缺口,2011年全市生活垃圾日均産量約1.8萬噸,預計2015年全市日均生活垃圾將達2.27萬噸,而現有處理設施日處理能力為1.4萬噸;處理方式仍嫌粗放,現有九成以上的垃圾被填埋,不到一成的垃圾用於焚燒發電,不僅造成極大浪費,也會危及地下水安全。“如果不採取有效措施,三年之後廣州就沒有任何地方可以填埋垃圾”, “廣州沒有資格垃圾圍城”!因此,即使從非常樸素的視角來看,廣州加快破解垃圾圍城也等不起,“三年內解決垃圾圍城”的動員令符合廣州市情。若再站高一些、看遠一點,以“大環保”眼光解決好垃圾難題,也是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必經途徑,是新型城市化的必備要件。

  值得欣慰的是,在廣州,對於垃圾處理問題的思考與討論,從政府到民間均有良好的基礎。從垃圾處理廠選址的熱議,到垃圾分類的討論,再到新一輪垃圾處理探索,很顯然,在這一問題上,市委、市政府與市民的出發點同向而行,都是為了我們這座城市更宜居、更宜創業與發展。而經過近些年的充分討論和溝通,原來一些反對垃圾焚燒的市民,也逐漸轉變態度,開始逐步意識到目前垃圾焚燒應是解決廣州垃圾圍城的最佳辦法。垃圾處理的緊迫性、必要性,正得到越來越多街坊的理解和認同。

  人既是社會之人,亦是制度之人。破解垃圾圍城困局,一方面須加強每個人的“垃圾處理意識與素養”,通過宣傳和文化的耳濡目染,讓垃圾分類成為市民自覺的生活習慣;另一方面則需改善制度供給,通過把規矩定得更完善、把工作做得更細緻、把細節執行得更到位,從而儘快、盡可能化解市民對垃圾處理的疑慮、消弭部分市民對垃圾焚燒的不理解甚至抵觸情緒。在現實語境下,後者尤為重要,因為不少市民就表示,只要能做到垃圾無害化處理,焚燒並非不可接受。

  具體而言,相關職能部門應各司其職,提高執行力、能動性和科技含量,在分類收集、運輸、處理等各個環節盡可能做到萬無一失,減少二次污染,讓鄰近居民放心、安心。上個月廣州市政府常務會議審議通過了十易其稿的關於城市廢棄物處理利用的《實施方案》,其中提及:將改革現有垃圾處理費管理模式;改革垃圾收運方式,將學習臺北“垃圾不落地”經驗;對“收買佬”將“收編”集中管理……這些都是積極信號。

  “人人都討厭垃圾,同時人人都製造垃圾,因此垃圾處理人人有責,躲不開、繞不過。”垃圾問題看似很小,如果處理不好,乘以1700萬廣州人口數後,就可能成為大麻煩、大問題。經歷了城市面貌“大變”、“創文”和亞運所帶來的心靈激蕩之後,如何在未來3年以“大環保”理念率先做好大氣環境治理、污水處理、固體廢棄物處理3項工作,在與“垃圾圍城”的賽跑中贏得先機,為廣州新型城市化發展打好基礎,廣州大有可為。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