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類的馬拉松還得“加油”

時間:2012-04-01 10:17   來源:羊城晚報

  明天(4月1日)是愚人節,也是廣州正式實施垃圾分類一週年的日子。較之於一年前媒體鋪天蓋地報道的“雷聲”和風光,今時的“週年慶”實在是寂寥冷清。“雨點”也有一兩滴,有報道稱天河區在招20名垃圾分類專員,但公眾的興奮點似多在優渥的待遇以及與職業的反差上,“垃圾分類”本身反倒被冷落了。

  但“垃圾圍城”的危機卻時時刺激著人們神經。據稱,廣州目前每天産生約1.8萬噸垃圾,納入終端處理的約1.2萬噸。如果把這些垃圾都放入10噸裝的大卡車同時運出,那麼,車龍就要排好幾公里長!眼下處理垃圾的手段無非填埋和焚燒兩種。而在珠三角這樣寸土寸金的寶地,填埋已無場地可尋,建焚燒場雖佔地少,但卻處處受困于周邊居民的反對,誰都避之如“瘟神”。在“垃圾圍城”的緊逼下,分類處理無論對提升消化垃圾的效率,還是綜合利用及節能等,優處顯而易見。

  廣州實施垃圾分類一年了,成效究竟如何?據稱當初有關方面曾有規劃,中心城區市民的參與度要不低於90%,現今看來,此目標恐怕得大打折扣,有一半的市民真正參與,已經燒高香了。其實,垃圾分類難以推進,不惟廣州如此,我國實施垃圾分類十幾年,各地都很不盡如人意。

  何以一個小小的“垃圾分類”就難住了聰明的國人呢?説白了,這個看似最最瑣碎、最不起眼的事,卻最考管理智慧和市民素質。它不似投幾億幾十億搞工程,説建就建成了;更不似某個領導,“親自講話動員”,然後層層佈置就OK了。它需要從家家戶戶的垃圾桶開始,然後到每個樓層、樓道,再到小區,到街道,層層分類、環環相扣,一個環節疏漏,整個系統癱瘓玩完。可以説,每個細枝末節,都維繫著浩大的系統工程,每個環節,都可能事關成敗。就如餐廚垃圾回收,都以為成立專營公司集中回收,就能從源頭上解決“地溝油”頑疾,但一些地方的試點證明,“正規部隊”卻幹不過“遊擊隊”,專營公司雖有政府支援,但餐館不買賬,寧願讓“垃圾佬”收,為何?就因一點點利益小算盤。

  垃圾分類,不缺技術,恐怕也不缺那麼點財力的支援,關鍵還是要靠細緻入微的統籌配套措施,靠日復一日毫不懈怠的努力,還要有市民自覺自願的配合,若缺了這些,不要説20名專員,就是20個市長、區長每日親自上陣,效果也未必樂觀。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