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公車改革三個猜想

時間:2012-04-23 10:13   來源:錢江晚報

  溫州近日召開全市機關公務用車制度改革動員大會,溫州市委副書記、市長陳金彪提出:要嚴格執行市級機關車改有關紀律規定,不準借用、佔用下屬單位或其他單位車輛等“四不準”,即是“底線”也是“高壓線”。(詳見昨日本報A6版報道)

  公車改革,無論省內還是省外,先行于溫州的有很多。儘管這樣,溫州的公車改革還是引起了眾多媒體的關注。原因改得徹底可能是一個方面,這次溫州公車改革要求拍賣處置除省管領導幹部用車、執法執勤用車以外的所有公務車輛。

  但我以為,溫州公車改革的最大亮點,不在改革的廣度,而在改革的深度。溫州為杜絕“補貼照領、公車照坐”現象而制定的“四不準”,即可視為一種深度。

  公車改革,一是可以節約行政支出,二是可以減少公車私用等濫權行為,是順應民心之舉,但縱觀各地公車改革,百姓頗不買賬,廣受詬病之處就在於“補貼照領、公車照坐”,車改成了一種變相福利及“新型腐敗”。

  公車改革,政府是導演,百姓是觀眾,改革成功與否,百姓最有評判權。站在百姓角度看,我有三個猜想:

  一是公車是否會成為“福利車”?報道説,這次車改,溫州保留的公車數為300多輛,需拍賣處置的1400多輛。具體怎麼個拍賣法,未見報端。而某些地方曾經出現過,所謂的公車拍賣,就是以極低的價格進行內部轉讓,公車成了官員的“福利車”。所以,公車拍賣,不可將內部人員圈為特定的受讓對象,必須面向社會公開拍賣,否則,有導致國有資産流失之嫌。

  二是官員是否會養成很“宅”的毛病?我們將整天呆在家中,不願出門者稱為“宅男宅女”,照此演繹,那些整天把自己關在辦公室裏的官員表現的也是一種“宅”態。據説,很多單位車改後,領導走訪基層的少了,有事要麼電話聯繫,要麼讓基層上來彙報。儘管他們有車,那是私車;儘管拿了車貼,但無形中這錢已成了收入的一部分。在他們的意識中,私車只能私用,否則不但虧了自己,而且不體面。實在要出去,電話通知下面車來接送,不免興師動眾,擾民。

  “宅”在辦公室,就是遠離群眾,就是脫離實際,久而久之,是要影響決策的。因此,車改和幹部的作風建設應同步進行。

  三是機關風氣是否會被影響?車改後,一些坐慣車的領導可能不習慣自己開車;也有一些領導出於安全考慮,不願自己開車。自己不開車,但身邊有車的人要多不少。這當中,自然有不少想親近領導者,是否會你爭我搶,去充當“專職”司機?這樣領導有了很大的選擇空間,不但看人,可能還要看車的檔次,如果哪位得領導垂青,入黨、提拔、職稱評定、出國培訓等機會是否首先會落在他們頭上?是不是又帶壞風氣?

  猜想,作不得數。若溫州有關各方將百姓疑慮視為一種善意提醒,咱就高興了。

編輯:樊玉嬌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