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層設計 構建科學改革觀

時間:2012-04-23 09:19   來源:中國青年報

  隨著中國改革進入攻堅期,中國的社會矛盾問題日益凸顯,出現了中國社會利益群體不平衡發展,強勢群體與弱勢群體之間實力懸殊的狀況,從而使強勢群體甚至具備了操縱改革方向的可能性。比如,有些人可以以各種各樣的手段——合法的、半合法的甚至不合法的;可以動用各種各樣的資源——經濟的、政治的甚至法律的;來維護他們的利益,來為符合少數人利益的“改革”路徑辯護。對此,必須予以警覺並防範之。

  胡錦濤同志指出:“一定要把對群眾利益的安排給群眾講明白”。對群眾利益的安排,是改革最為重要的內容。我們不僅要告訴群眾,我們的改革措施在代表著群眾利益,還要告訴群眾是如何來代表著他們的利益,是通過什麼樣的路徑來代表著群眾的利益。

  改革辯證法:變與不變

  鄧小平同志講,改革是對社會主義制度的完善,是健全黨的各項制度。既然是“完善”和“健全”,改革就不是全盤否定,改革更不是連根拔起。如果改革改到最後連中國人民近百年奮鬥的發展道路、宗旨信仰都否定了,這還是改革嗎?

  在市場經濟背景下國有企業改革勢在必行,但國企改革不能簡單化為“私有化”。一味地改變國有企業的所有制性質,而不去搞內部的管理運作機制創新,未見得能解決國有企業中存在的真問題,卻會真的動搖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

  政治體制改革要加快毋庸置疑,但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絕對不意味著要取消中國共産黨的領導,不意味著要放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我們不動輒在任何問題上問姓“社”姓“資”,但政治體制的姓“社”與姓“資”是客觀存在的,也不會因為不去問就沒有了。

  正因為改革是革命中的建設,是堅持中的創新,所以,改革不僅意味著改變,還意味著堅守,不僅意味著“必須變”,還意味著“不能變”。在改革過程中不思進取,抱殘守缺會被人民拋棄、被歷史淘汰;在改革的過程中把不能變的給變了,就會喪失根本,就是自毀長城。特別在今日中國人人思變的浪潮中,認識到改革中的“不變”比知道“改變”更重要,守住改革中的“不變”比隨波逐流的“改變”更不易。

編輯:樊玉嬌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