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層設計 構建科學改革觀

時間:2012-04-23 09:19   來源:中國青年報

  改革主體觀:讓人民改革

  上個世紀70年代末,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18戶農民聯合搞起的家庭聯産承包責任制拉開了中國改革的序幕。對此,鄧小平同志評價説:“農村搞家庭聯産承包,這個發明權是農民的。農村改革中的好多東西,都是基層創造出來的,我們把它拿來加工提高作為全國的指導。”

  正因為廣大農民是這場農村改革的真正主體,所以農村改革不僅突飛猛進,進展順利,而且成效顯著。但我們也不得不指出,在隨後一些地方、一些領域的具體改革過程中,改革的主體越來越模糊,廣大群眾在改革中的聲音越來越微弱,改革目標的設定、改革方案的設計、改革措施的出臺越來越經院化、越來越精英化、越來越小圈子化。如果改革僅僅是由少數人“設計”的,或者只有少數的“能人”與“精英”參與到過程中,那麼這樣的改革既不民主,也不公正,改革的結果只會對少數人有利,讓廣大的群眾質疑。最終,黨和群眾的信任關係將遭到破壞,甚至將撼動我們的執政基礎。

  中國30餘年改革的經驗與教訓都告訴我們,在當代中國,改革的主體是也只能是最廣大的人民群眾。人民群眾既是先進生産力和先進文化的創造主體,又是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的推動者,還是實現自身利益、加快改革、深化改革的根本力量。只有真正以群眾為主體,我們的改革才能真正深化、真正完善、真正突破,改革才能真正持續深入下去。

  堅持人民群眾的改革主體地位並不是弱化中國共産黨的領導。中國共産黨理所當然是中國改革的核心領導力量,中國共産黨的領導主要體現在善於把黨的正確主張變為群眾的自覺行動,最廣泛地動員廣大人民群眾為實現自己的利益和美好生活而團結奮鬥,通俗地講就是讓民做主,而不是替民做主。

  堅持人民群眾的改革主體地位也不是淡化改革者的作用。改革要有先行者,改革要有拓荒牛。我們的改革者之所以能有奮起而前行的力量與勇氣,之所以能取得改革的成功,正是因為我們代表了群眾的意願、反映了群眾的心聲,如果因此而居功自傲、孤芳自賞,那就是離開了大地的安泰,不僅一事無成,自己的存在都將是問題。

  改革方法論:正確地做事

  改革絕不僅僅意味著只對舊體制的改革,同樣意味著對改革進程中一些做法的再改革。意識到改革中一些做法的不規範、不科學、不妥當,正是深化改革、完善改革、促進改革的好機會。改革中的問題找到了,就要把它糾正,做錯的改正過來、做得不科學的科學起來、做得不規範的規範起來,這是每一項成功的改革都要經歷的過程。就算曾經是對的、好的、不可否定的做法,隨著改革向縱深挺進,也有一個重新“變法”的問題。

  30年來中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確有不盡如人意之處,缺憾多多,遑論完美,固然不能因為現實市場經濟運作中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就否定市場經濟改革的基本方向,也不能因為肯定改革目標與方向的正確,就忽視改革路徑中存在的問題,更不能把改革的路徑選擇與改革選擇等同起來,把改革中的一些具體做法與改革本身混為一談。對於人民群眾對改革中一些做法的不同意見,不能動輒就扣上反對改革的“大帽子”。這樣做的結果不是捍衛了改革,反倒是害了改革,是很不利於進一步深化和完善改革的。 

編輯:樊玉嬌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