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問政,熱潮背後冷思考

時間:2012-03-20 09:12   來源:人民網

  剛剛過去的全國兩會期間,人民網特別策劃推出的“兩會來了,我托書記省長捎句話”,持續受到網友和地方領導幹部的關注。截至3月14日,活動共收到網友建言3萬餘條,其間,陸續有10位省級“一把手”回應網友,194條建言已經得到了官方直接答覆。

  與此相應,為數眾多的代表委員還通過接受採訪、報刊撰文、開通微博等方式積極闡明立場、觀點,廣泛徵求群眾意見,努力將人民意願上升為國家意志,將群眾願望轉變為國家的方針政策。可以説,全國兩會,是媒體問政蔚為大觀現狀的集中體現。而在平時,各地各單位亦有不少媒體問政的新鮮探索,如湖北武漢市電視問政進行現場直播,河南鄭州市建設網路問政全媒體平臺,北京市微博發佈廳上線僅兩周即受到近300萬的“關注”……據人民網輿情監測室截至2月底的統計,目前全國共有3萬多個政務機構以及公務員開通微博,其中省部級(含副部、副省級)以上級別的官員微博達380多個。

  媒體問政尤其是網路問政的格局已然形成,並在廣、深兩個維度快速發展。然而,在一片紅火熱鬧的背後,更需要冷靜地思考:如何讓媒體問政更健康、更持續地發展下去。

  重視不輕視  作為不作秀

  2011年11月28日晚8時,湖北武漢電視臺演播廳內,武漢市最大規模電視問政進行現場直播。“在小區門口停車到底該不該被貼罰單?”“超標電動車居然能包上牌?”“公共自行車有站無車問題該怎麼解決?”……問政現場,一個個尖銳問題讓被問的官員脊背冒汗。

  動真格,使得直播的當地電視臺收視率火爆,媒體對此也好評連連。事實上,各地類似武漢電視問政的做法為數並不少。比如江蘇南京市的市民論壇也是一種電視問政,已經成為一個品牌,是百姓問政的重要平臺,産生了廣泛的影響。在傳統媒體之外,微博問政則更是來勢洶洶。

  媒體問政,因已逐漸成為各級黨委政府了解民意、匯聚民智、排解民憂的一種有效方式和途徑而漸成氣候。然而,也有少數黨員領導幹部對此仍有片面認識,認為媒體問政提意見、搞監督就是雜音,就是添亂。由於怕出事,要麼管理嚴格,容不得網上的不同聲音,不同意見;要麼只是做做樣子,走走形式,成為聾子的耳朵——擺設。如2009 年,一家地方政府網站的“市民論壇”板塊,有2000 余條留言一直“待審”,無人處理。後來有媒體對此事作了善意提醒,管理部門竟然將全部帖子直接一刪了之。

  國家行政學院教授許耀桐認為,武漢電視問政,僅僅讓百姓有了一個直面官員、當面詢問的機會,就受到輿論讚揚,收視率飆升,這至少能説明兩個問題:一是,老百姓對官員是否作秀而不作為,具有敏銳而真實的判斷力,對是不是“來真的”心裏有數;二是,“火爆”也從側面説明瞭有的黨政機關平時聽取百姓意見較少,公眾的表達缺少一個有效平臺,很多意見成了“沉沒的聲音”,所以才會在遇到出口時“井噴”,集中涌現。

  中央黨校教授張榮臣也有同感。在改革的攻堅期、發展的關鍵期、矛盾的凸顯期,官員尤其要注意重視和傾聽不同的聲音,這是我們黨保持先進性、成功應對各種風險挑戰的有力武器,“只有允許不同聲音的存在,只有傾聽不同的聲音,才能全面客觀地了解各方面的情況,才能做出理性的判斷和正確的決策,才是真正的幫忙不添亂。”

  作為有著500多萬聽眾、發過2500多條資訊的“微博控”,浙江省委常委、組織部長蔡奇亦表示,“我們要善於從微博裏面體察民意,傾聽草根的聲音。通過互動我們可以對照鏡子尋找不足,從點滴火花中修正自己,這樣才可以最大限度地消除誤解,增進社會共識。”

  總體而言,當前許多領導幹部對媒體問政的畏懼、抵觸心理已有很大削減,甚至有越來越多的領導幹部開始“善用媒體”,但如何更加重視而不輕視、更有作為而不作秀,進步的空間仍然很大。 

編輯:樊玉嬌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