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漂青年能撼動官僚大樹嗎

時間:2013-10-16 14:26   來源:中國青年報

  監督本來是要讓權力處於他人目光的囚禁中,可到最後,“他人”全變成了領導一個人,這就違背了監督的原意。聚光燈總有照不到的地方,領導的眼睛也不是總那麼炯炯有神。

  北漂青年小周被一束光賦予了力量,瞬間撼動了官僚這棵“大樹”。

  為了辦理出國護照,小周坐火車6次往返河北老家,先後出具了無犯罪證明、公司在職證明、公司營業執照、公司外派人員資格證明、本地身份證。當他又一次走進公安局辦公室時,經手的女民警放下報紙,皺著眉頭滿臉不耐煩,又一次在小周的材料中挑出了毛病。

  “他們是在用權力玩弄百姓。”小周無奈地説。

  這事兒算不上什麼大新聞。政府工作人員的白眼和呵斥,地球人誰沒經歷過?不過,當聚光燈亮起來,舊聞瞬間變成了新聞。

  賜予小周力量的,不是公民監督的陽光,而是錄影機,還是央視《焦點訪談》的。暗訪錄影播出後,河北省公安廳連夜神速處理了相關工作人員。兩名基層民警、一名公安局領導受到處分。上了央視新聞的這一天,還被定為當地公安機關“窗口單位服務日”。

  只是,別一廂情願地以為撼動大樹的是小周、某個記者或者某家媒體,權力懼怕的不過是更“高”的權力而已。

  一家媒體的記者曾親眼見證了權力的這種超強糾錯能力。同樣是去辦護照,今年8月的一個午後,這名記者在哈爾濱市公安局出入境大廳發現,儘管數十人排隊等候,但只有4個窗口辦理業務。見證奇跡的時刻發生在一個穿白警服的領導走入大廳後,不到半分鐘,13個窗口前都坐上了工作人員。

  “媒體一曝光”加“領導一過問”,才是事情得到迅速、嚴肅處理的標準配置。這也就陷入了一個怪圈:聚光燈天天閃,整頓工作會年年開,可一旦聚光燈轉向新的焦點、領導目光投向別處,“熱點時刻”一過,曾經令人大動干戈的新聞又回到了黑暗之中。缺少制度化的保障,就只能坐等下一次聚光燈和領導目光的關注。

  一位學者曾對這種看上去熱鬧、神效的治理方式錶示質疑。在他看來,問題曝光後主管部門承諾的“明天就辦”、“馬上就辦”實際上是一種“懶政”,“如果只是對上級有個交代而承諾,那承諾越多,執行越少,效果越差”。

  可這樣的陣勢還是讓網友挺受鼓舞,很多人開始搭車吐槽自己辦證難的經歷,比如去政府部門辦事時對方説“打完這局(遊戲)”的、要辦證得先給工作人員“非常滿意”評價的、辦個二胎證準備22張複印件10張證明信74個手印的……

  但在聚光燈照不到的地方,這些舊賬又有哪一個得到解決了?媒體可以曝光一個人,一個部門,一件事,但在光芒照不到的黑暗之處,小李小王辦證難上學難就醫難的問題還有很多,小周暫時獲得的力量不足以改變他們每個人的境遇。

  地産商潘石屹也在微博上湊熱鬧,説自己“那一年”為了給妹妹轉戶口,跑了11趟公安局,到最後也沒辦成。幾天后,他又補寫了幾句話:“那一年是1976年。抱歉,我沒有寫清楚,驚動了公安部門的同志們來調查。”

  幾十年前的舊賬差點兒被當成新近發生的事實,這讓人有點啼笑皆非,但也説明,今天旁觀者的一驚一乍、主管部門的疾風驟雨,不過是昨日或明天聚光燈暗下時的無人過問和心知肚明。

  監督本來是要讓權力處於他人目光的囚禁中,可到最後,“他人”全變成了領導一個人,這就違背了監督的原意。聚光燈總有照不到的地方,領導的眼睛也不是總那麼炯炯有神。在聚光燈和領導關注之外,還應該存在一種輻射更廣的光源,足以照亮每個偏僻角落的黑暗。最應該被賦予力量的這束光,應該來自每一個公民的眼睛。(王晶晶)

編輯:李培剛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