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氣象頻道官方微博@中國氣象昨天發佈了內地“四大火爐”新排名,福州成為高溫王者,榮獲“冠軍”寶座,重慶和杭州位列二、三名。南京跌出前十名,排名14。但有網友稱,“這也並不能代表南京不熱,冷暖自知有木有!”而@南京氣象也表示,“排名神馬都是浮雲”。(7月16日揚子晚報)
“排名神馬都是浮雲”,話雖空泛,卻也觸及問題核心:對於榜單本身而言,高溫天數是其排名的重要參考指標,而業內人士質疑,僅用高溫天數代表“火爐”城市欠妥,溫度、濕度、風速、高溫時長、夜間溫度等因素都要考慮,對於老百姓而言,“體感溫度”是最直接的體會,在不在榜單之上,有何成因都不重要,關鍵是夏天熱否,如鴨飲水,冷暖自知。
一千個榜單有一千個標準,一千個公眾有一千種切身感受。酷暑來襲,不分榜單內外;炎炎夏日,考驗人們的耐受力。“四大火爐”新排名體現環境新變化,亟待政府部門拿出新的應對態度和方法。
去年,四部委聯合修訂並起草了《防暑降溫措施管理辦法》,從範圍、待遇、高溫津貼、處罰等方面都進行了最新界定,高溫立法給廣大勞動者撐起一片綠蔭,然而由於各種原因,有些行業和有些人群依然難以落實。夏季裏勞動者因為高溫而中暑、生病甚至去世的新聞並未消失。在此,各區各部門的單位要保護勞動者,特別是一線勞動者的安全,設置免費供水點,按規定調整高溫露天和高空作業人員的作息時間,適當減少和避開高溫高熱條件下的工作時間。
此外,監管部門還有工會組織應當發揮其強大作用。要依法對用人單位的高溫作業、高溫天氣勞動保護措施實行監督。確保政策利好落到實處。
“四大火爐”榜單也是一份高溫橙色預警,民生保障也當“升溫”。我國已進入老齡化社會,家庭結構、人員流動催生許多空巢老人、老人們大多節約,加上對高溫危害不甚敏感,往往發生遺憾的後果,而困難家庭更是感覺苦夏難熬。各地政府部門要積極加大民生保障,如啟動社區納涼點、主動向弱勢群體伸出關愛之手,援助之手,為市民提供更多休閒避暑場所等,同時加大食品安全管理的檢查力度,嚴防嚴查有毒變質食品,切實做好防暑降溫工作,保證市民安然度夏。
“四大火爐”新排名標示著城市的“炎熱指數”,對城市的過去和現在做了一份小結,又在環境、大氣污染、綠化及民意、未來等方面提出新的考題,如何降低民眾的“體感溫度”和心理熱度,防暑降溫,“去火祛燥”,考驗政府的管理智慧和改進措施,也凸顯了整個社會的“涼心”,亟待社會各方積極應對、主動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