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爐之城,考量城市保障體系

時間:2012-07-06 15:11   來源:錢江晚報

  雖然名聲不咋的,但西門慶潘金蓮的“家鄉”卻喜孜孜當財神一樣擁抱。

  雖然是神話中的人物,但找幾根屍骨混充“女媧故里”這等怪事,有的地方也做得出來。

  但有一樣東西沒人要——火爐之稱。

  這幾天,針對福州、杭州、重慶三地成為中國“新三大火爐”的説法,三地氣象部門不約而同集體反感:民間説法,沒有根據。

  消息稱,“新火爐”來源於對2000年至2009年氣溫超過35℃的高溫天總數予以統計,其中,福州、杭州、重慶的累計高溫日分別達375、355和343個。

  我們現在設想這個火爐之稱是民間扔來的熱帽子,大熱天的誰都不願意戴。那麼,“民間説法”靠不靠譜,各地自覺對照一下這個數據就是了。戴錯了,響亮地扔在地上;沒戴錯,自覺認領。

  與官方推踢火爐的態度相比,民間對於火爐之説,似乎沒這麼強烈。昨天杭州有人在微博上曬“車內烤蛋”的照片,還有人曬出從北方寄來的蠟燭工藝品如何到了杭州蔫了化了的照片。甚至有義烏的網友“忿忿不平”:我們義烏比你們杭州熱多了。

  民間説火爐,怨熱只怨天。説過怨過,一笑了之。為什麼到了官方説火爐,就像大熱天一屁股坐在了火爐上,他們不承認熱不埋怨天,卻怨人怨“民間”,怕扔過來的火爐,燙傷了點什麼。

  其實明眼人都清楚:哪座城市要真把火爐抱在懷裏,投資砸錢的、旅遊花錢的人,熱情擁抱你時,心裏就有顧忌了;勞保多投的、福利多花的,盼著政府送清涼的人,一下子就多起來了。這最想多的少了,最想少的多了,負擔吶!再説了,全球氣候變暖,全世界都在找“嫌疑”,這“火爐”往我懷裏一推,豈不跟挖個火炕往裏跳似的?

  所以,老火爐重慶,早在2004年就公開自主宣稱“脫爐”了;南京有關方面也緊接著宣稱從沒認同過“爐城”一説。只有武漢佔了“便宜”,不知道年年從哪刮來哪陣風,只要一下大雨,網民就曬大水的照片——歡迎來武漢看大海!

  其實帶著調侃或者自嘲意味的“火爐”之説,就像描述一個人長得很高或者長得很胖一樣,更多的只是表達這個城市的氣候特徵。但相關方面卻擔心一旦抱上火爐就會燙傷點啥。氣溫上去了,GDP下來了怎麼辦?GDP下來了,政績受影響了怎麼辦?這不像人長得高或者胖怕找不到對象,東方不亮西方亮,你不喜歡高的胖的,總有人喜歡。

  全球都在變暖,就像人類因為營養過剩,不少人體重增加,得了“富貴病”。再説城市氣溫升高,也像人類體重增加一樣,還有不少客觀難以抗拒的原因。叫不叫火爐,熱,總在那裏。如果我們努力尋找給這座城市降溫的辦法,如果我們健全完備的保障體系,無論是身處十字路口熱浪中的民警,還是工地上頭頂烈日揮汗如雨的民工,都能在這座城市,感受到城市管理者帶來的人文味的清風、制度性的涼爽。

  那時候,叫不叫火爐,與榮辱美醜無關。叫不叫火爐,熱,總在那裏。叫不叫火爐,清涼,也在那裏。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