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政策性離婚遠離生活

時間:2013-07-10 13:43   來源:光明日報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維護婚姻的幸福美滿,就是維護社會的安定和諧。實現這一目標,既需要加強社會道德建設,也需要加強制度建設,讓政策的制定更加科學合理富有人文關懷。

  “離婚也要限號了?”最近一則被熱炒的新聞,把南京市民政部門推上了輿論的風口浪尖。對此,南京市民政局立即出來辟謠稱,南京市鼓樓區對離婚採取排隊領號的做法,只是一種臨時應急措施,根本不存在所謂的“離婚限號”。

  事實上,面對業務量的突然增加,無論是離婚還是結婚,各地民政部門都會採取排隊預約領號牌的方式,當天的號全都發放完畢,超出的第二天再來排。這是一個幫人節約時間的便民措施,與購房、購車的限號根本不是一個概念。如此看來,所謂的“離婚限號”,確實有媒體過度解讀的嫌疑。

  按説,炒作也炒過了,辟謠也説清了,事情到這兒,基本也該風平浪靜了。但公眾的討論卻並未因此罷休,為什麼離婚多到連民政局都忙不過來了?婚姻的神聖性到底還有沒有?討論到這裡,原來那些在民政局苦苦排隊等候離婚的人,突然就從被同情者變成了被批判者,似乎他們不僅褻瀆了婚姻的神聖,而且還突破了“基本的道德底線”。

  而事實又是如何呢?今年3月份,隨著“國五條”的出臺,北京、上海、天津等城市,都出現了離婚登記人數成倍增長。今年3月份,南京有4684對離婚,是去年同期的2.4倍;最誇張的是,一個月開出去的單身證明23627張,是去年同期的2.55倍。除了今年的“國五條”,此前的“限購令”等諸多調控政策,都讓不少人選擇離婚等手段來減少“損失”。

  前些年,哈爾濱市一些中小學校裏就出現了一個怪現象:很多女老師都高高興興地拉著自己的丈夫去辦離婚,有的一家三口在辦完離婚後還要吃頓大餐慶祝一番。記者調查採訪後發現,這些離婚鬧劇的背後,是一些中小學校規定已婚女教師不能享受報銷取暖費的待遇,所以“不夠條件”的已婚女老師才想出了如此對策。

  住房交易稅費也好,取暖費也罷,都只不過是些短期利益。為了經濟利益,就放棄神聖的婚姻,實在讓人唏噓不已。但是,對於丈夫下崗領不到取暖費,靠自己微薄工資養家的哈爾濱女教師來説,那區區一兩千塊錢的取暖費,可是維持生活的必需品。兩害相權取其輕,放棄那張婚姻證明的紅本本又有什麼呢?

  住房限購、學區劃定、福利分配等等,我們的不少規定其實都是在扮演著“法海”的角色:你要想保持婚姻,就得受到一定的懲罰,或者新房買不到,或者孩子上學受限制,或者連取暖費都領不到。各項政策規定附著在婚姻關係之上,而且還都是負相激勵,在利益最大化面前,人們作出離婚這一“經濟”的選擇,似乎也在情理之中。

  有統計顯示,2012年我國離婚率已經超過了結婚率。“新離婚時代的來臨”,既是社會轉型過程中家庭觀念劇變的結果,也是核心家庭轉變過程引發的陣痛。家庭是社會的細胞,維護婚姻的幸福美滿,就是維護社會的安定與和諧。而實現這一目標,需要在公序良俗上加強社會道德建設,更為重要的,還是要加強制度建設,修改完善易誘導“離婚”的相關政策法規,讓政策的制定更加科學合理富有人文關懷,防止政策性離婚對家庭生活的破壞。(周龍)

編輯:張禦舲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