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如何應對萬億資本金補充壓力

時間:2013-05-07 12:56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央行調查統計司司長盛松成撰文稱,假設我國今年新增8.5萬億元至9萬億元貸款,按12%的資本充足率簡單估算,不考慮其他表內外風險資産增長,僅此一項需增加約1萬億元資本金。(5月6日《經濟參考報》)

  多年來,我國商業銀行補充資本金是一個非常敏感、備受關注的問題。一提到銀行業補充資本金,股市投資者就會不寒而慄。一是A股圈錢市、提款機、吸血場等帽子越戴越大,所有企業IPO的第一目的就是去股市裏吸金,一上市管理層就會一夜暴富,創富神話不斷上演。上市以後,資本金不足、經營資金匱乏首先想到的是到股市裏再融資、再增發。無窮無盡、沒完沒了。二是目前上市的16家商業銀行都是航空母艦,IPO時曾經使得股市流動性受到重創,後來接連或者説幾乎是年年的再融資、增發包括發行次級債都對市場起到了抽血作用,使得本來就缺血的資本市場更加失血。這是投資者懼怕銀行資本金不足、談銀行資本金不足色變的主要原因。

  從商業銀行的角度看,在投資者對銀行股市再融資的巨大壓力下,商業銀行補充資本金儘量避免“傷及”股市。同時,這幾年股市一直處於低迷狀態,“缺血”非常嚴重,大大限制了航空母艦般的商業銀行到股市裏抽血融資規模和頻次。從內部看,一方面商業銀行盈利能力大大提升,自身具備了內源性補充資本金的能力,另一方面監管部門加大銀行從股市再融資的監管力度,要求商業銀行提高內源性補充資本金的比例。這幾年銀行業通過凈利潤留存的內源性融資比例高達60%,絕對是一個非常大的進步。用利潤補充資本不僅是銀行業支援實體經濟發展的必要條件,而且也是真正發揮資本金約束機制,防止銀行業盲目擴張資産,防範銀行業金融風險的有效辦法。

  就以2013年為例分析,假設今年新增8.5萬億元至9萬億元貸款,按12%的資本充足率簡單估算,不考慮其他表內外風險資産增長,僅此一項需增加約1萬億元資本金。按照60%從內源性凈利潤來融資補充,那麼,就需要6000億元凈利潤。銀監會2012年度監管統計數據顯示,2012年,我國商業銀行全年累計實現凈利潤1.24萬億元。2013年銀行業需要實現凈利潤1萬億元至1.1萬億元才能滿足貸款增長對資本補充的需要。但是,隨著宏觀經濟增速下滑,企業經營利潤下降,銀行業利潤增速已經顯露不可持續性。按照央行副行長劉士余所言,如果利潤在現有水準上下降30%,則資本缺口在2014年達3836億元,在2017年則累計達2.82萬億元。

  商業銀行面對如此之大的資本金缺口,如何辦呢?繼續擴大在資本市場融資和發行次級債是一條出路。但根據目前A股情況,商業銀行在股市裏擴大融資將會引起投資者巨大不滿,將會使得本來就非常孱弱的股市更加失血孱弱。過於依賴外部融資會衝擊資本市場。這條路子可行性不大。

  內源性融資不僅為銀行業持續支援實體經濟提供了資本保障,也減輕了外部融資對資本市場的衝擊,也是根本性發揮資本約束機制的有效途徑,是銀行業補充資本金融資的方向。

  面對資本金壓力,商業銀行出路有二:一是表內資産擴張面臨越來越大的補充資本壓力,依靠表內資産擴張的粗放經營方式不可持續,耗費資本量太大。在社會直接融資比例越來越高情況下,經濟發展所需流動性對商業銀行貸款依賴程度正在降低,商業銀行應該自覺壓縮信貸資産擴張速度和規模。二是銀行業需要加快業務轉型,發展金融市場業務,提高中間業務收入,以調整利潤結構,拓展盈利空間。這兩條路子是商業銀行未來的必然選擇,也是商業銀行補充資本金、化解資本金壓力的有效途徑。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