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郵筒將拆,能讓這份浪漫不夭折嗎?

時間:2013-04-12 12:44   來源:羊城晚報

  2010年10月,珠江北岸創意文化園裏建起了一個號稱中國最大的郵筒。這個郵筒肚量之大,據説可以容納500萬封信件。在郵筒揭幕儀式上,人們從媒體上獲悉,這不是個尋常的郵筒,人們可以從這裡發信,寄給“30年後的自己”、“30年後的子女”……

  僅僅不到3年,這個郵筒就要為廣州金融城讓位。當人們正在為信件找不到未來而無限失落時,廣東省郵政公司副總經理葛雨穗前天在做客廣東民聲熱線時説,本來就沒開通向未來寄信這項業務。於是,昨天《新快報》在報道這一新聞時用了這樣的標題:大郵筒,是誰在忽悠我們?

  是的,許多人都有被忽悠的感覺——如果沒有這項業務,為什麼當時沒人出面澄清,卻任由這一説法“以訛傳訛”?為什麼直到郵筒將被拆掉時,才開筒清出了300多封信件?

  這個郵筒所有的著裝打扮都符合郵筒的正規“制服”,並且已有許多人向它交寄了信件。對這樣已經行使郵寄使命的郵筒,若是壓根沒有這項業務,就該早有告示,否則就是在誤導無數寄信者。那麼在此之前,郵政的人到哪去了?如果有人穿著郵遞員的制服收信卻不傳遞信件,難道他們也可以不管?

  廣州郵政公司的解釋顯然是多餘的,他們該做的,是設法搶救物欲橫流時代這份難得的浪漫。

  這個郵筒是為廣州亞運而建的,似乎是亞運的點綴。然而轟轟烈烈的亞運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歸於沉寂,珠江北岸創意文化園也有名無實,唯有這個郵筒,以它巨大的身影,還坐落在人們的視線裏和記憶中。它成為物化的亞運一幕,新添的廣州一景,和北岸創意文化園唯一能被人記住的一個文化創意。

  上世紀九十年代前,書信是人們傳遞資訊交流感情的主要載體。儘管資訊與情感的傳達時間要歷時數天,但那種翹首期盼的心情,那種精緻的修辭、委婉的表達,是現在直搗耳根的電話和惜墨如金的短信所無法比擬的。在“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的急功近利時代,人人都是速度的精算師,時效的鞭子不斷地抽打著我們的脊背,甚至連做最愛做的事情也要掐著秒錶。我們已淪為時間的囚徒,在時光的河流上,眼前只有目標,沒有兩岸的風景,更沒有身後的積澱。

  給未來發信,是向未來發出的浪漫邀約,也是扔向時間之河的特殊漂流瓶。在特定的時間裏,當你還有幸撿到從遙遠的時光隧道漂來的“漂流瓶”時,那該是一種怎樣的驚喜?

  然而這樣的驚喜已被金融城和郵政公司的人變成了驚嘆。隨著浪漫信變成拆遷令,那些寄給未來的信早産了——當人們提前20多年收到自己的信時,收到的只能是一份夭折的浪漫了。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