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若冰霜的“回鄉買房”論

時間:2013-03-21 14:39   來源:中國青年報

  “房價不是我們開發商決定的,是由市場來定的。現在説房價高,但沒有人叫你去廣州買,也沒有人叫你去深圳買,你回老家買就可以啊,為什麼還要到廣州、深圳買?”近日,全國人大代表、廣東省化州市第二建築工程公司寶安分公司經理陳華偉在談及一線城市高房價問題時,發表“回鄉買房”的言論,引發了外出打拼族的不滿。(《中國青年報》3月19日)

  雖然購房者中不乏投機者和自不量力者,但房子在國人心目中被賦予了“家”的深刻內涵,購房其實也是渴望歸屬的象徵。如果不能實現回鄉就業或創業,“回鄉買房”仍無法擺脫當下農民工那種外出掙錢、回家消費的“半邊戶”模式。無視“半邊戶”那種種難以想像的困難,反倒以此作為鼓勵他人效倣的對象,足見“回鄉買房”論缺乏應有的人本情懷。

  除了龐大的農民工群體,陳華偉的“回鄉買房”論其實在高端收入群體中同樣不乏實踐者。由於房價節節攀升,曾有媒體報道,一些白領紛紛“逃離北上廣”。然而,僅僅不到一年時間,卻又“重返北上廣”,儘管這些城市的房價持續上漲。如此“折騰”的原因只有一個,即沒有什麼困難比就業壓力更難以令人忍受。

  相較于一線城市的高房價,二、三線城市特別是內地縣鎮房價確實較低,但若以當地收入水準衡量,房價與收入落差仍舊令人望而生畏。以筆者老家所在的中部縣城為例,2012年城鎮居民收入為16692元,農民收入則只有5278元,同期房價均價卻突破每平方米3000元大關。以雙薪城鎮居民計,百平米住房價格在家庭年收入的十倍以上。而且,相較于一線城市,內地縣城的就業壓力更大。如果沒有穩定的工作和收入作保障,陳華偉提出的置房計劃顯然徒增煩惱:家人依舊無法照顧,旅途煩惱一點未減。

  住房需求也是社會人口流動的一種折射,像北京的常住人口在2011年底便突破2000萬大關。人力資源紛紛向一線城市集中,體現了社會資源配置拼圖,這種配置格局如果沒有根本性改觀,人口流動的走向便不會發生根本性變化。

  無數事實表明,那些簡單調整人口流動的舉措往往收效甚微,不利於提升外來人口的生活品質。“回鄉買房”論的不可行性不僅在於其違背市場規律,還會令那些異鄉謀生者感到徹骨寒心。(禾刀)

編輯:扶海濤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