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款縮水

時間:2013-03-12 14:11   來源:西安晚報

  圖/李宏宇

  深圳市民阮燕婷一家自1993年始,資助江西一位叫“陳小喜”的學生,直到他初三畢業。後來陳小喜到廣東打工,見面聊天時説“謝謝阿姨每學期提供的40元生活費”,捐助人頓感驚訝,因為寄給孩子的至少是400元!而且寫給孩子的信也從未被收到。近日,經當地媒體初步調查,捐款嚴重縮水的事實為真。(3月10日《深圳衛視》)

  據報道,阮燕婷的媽媽,是在“‘手拉手’助學活動中,一對一資助陳小喜的”。可以想見,所謂“一對一”絕非是“點對點”(直接匯款給孩子監護人)的方式,而要經項目組織方、校方等多個環節轉机。恰是在此背景下,才會發生“捐款縮水”之事。

  值得注意的細節是,陳小喜反映,“當時班上有四五個同學接受了深圳好心人的捐助,到手的都只有40塊”。由之可見,捐款的大額縮水,並非是個別人一時起意所為,而是與某一長久存在的“規則漏洞”有關……的確,公眾更願意將此事歸因于少數“貪婪者”與“制度後門”的一拍即合,而不是源於“制度”本身的“合法”抽成與盤剝。

  陳小喜的遭遇,終究還是“舊有慈善模式”的産品。客觀地説,隨著時間流逝,慈善領域已然發生了些極為深刻的積極變化。然而,縱使走上了正確的變革之路,回望“400捐款變40”的荒誕故事,仍極具參照與反思價值。透過此事,公眾、職能部門,都該更加堅定一個共識,即建構起更文明的慈善組織方式,是如此的迫切和必要!

  在了解陳小喜的故事後,阮燕婷一家表示,“不會放棄做慈善,但今後將更多參與‘親力親為’的項目”。——當捐助人的訴求已變,慈善事業的組織方與管理者,更該加速糾偏,拿出更具競爭力的慈善方案來。

編輯:扶海濤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