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無解的擁擠 抱怨只會自我添堵

時間:2013-01-24 10:26   來源:中國青年報

  春運在中國,在輿情表現上常常就是一場眾聲喧嘩的“春怨”。每年這個時候,鐵路部門不僅要面對超出他們運輸能力很多倍的龐大客流,更要面對輿論如潮的批評。各種抱怨:買不到票的人抱怨“一票難求”,買到票的人抱怨“買票的艱難”,拿著票的人抱怨“火車太擠”,不買票的人抱怨“鐵老大是最後的壟斷堡壘”。年年歲歲,人們在“春怨”中感受著擁擠的春運。顯然,“一票難求”如得不到解決,“春怨”將伴隨春運長期存在。

  可如何解決“一票難求”呢?其實這完全是一個無解的問題。寄望無解的問題有一個令人滿意的答案,必然陷入無休無止的苛責和焦慮之中。

  前段時間京廣高鐵全線開通的時候,與一位鐵路部門的朋友聊起這條高鐵,他滿懷豪情地跟我説:這將大大提升鐵路的運輸能力,今年春運,起碼這條線上買不到票的情況將能大大緩解。我立刻跟他説:你千萬不能這麼樂觀,更不能將這種樂觀傳遞給公眾。春運“一票難求”在中國基本上是一個無解的問題,千萬不能向大眾傳遞不切實際的期待。

  京廣高鐵的開通雖然提升了運輸能力,但相對春運供給與需求的巨大矛盾,這種“增量”是看不出明顯變化的,相比龐大的需求,高鐵增加的票源如一勺鹽投入大海,乘客根本感受不到“票比以前好買”了。而且高鐵還存在替代效應,原先春運坐飛機回家的人會被低價吸引去坐高鐵,這會抵消新開高鐵增加的票源——鐵路的客流壓力將更大。

  客觀地看,鐵路部門為解決“一票難求”的問題作了很多努力,可不得不説,這些努力至多只能緩解,而無法根治問題,甚至連“緩解”和“治標”都算不上。高鐵更多的功能只是縮短了城市間的距離,讓人們的日常出行更方便,為經濟發展的提速打通動脈;實行車票實名制打擊黃牛黨,並沒有增加票源,而是減少了公眾的購票成本,避免挨黃牛黨宰;開通電話購票、網上購票等多種購票途徑,目的也不是解決“一票難求”,而是提高乘客購票的便利性和舒適性。這些努力所取得的成效也是看得見的,這兩年關於“黃牛黨”的報道越來越少了,幾乎絕跡;往年“熬夜排隊買票”的悲情場景也幾乎沒有了。可因為公眾眼中只有“一票難求”,鐵路部門這些年的努力都被忽視了。

  我過年回家買不到票,當然也會焦慮,情緒化之中也會吐幾句槽,鐵路部門總挨罵,不必覺得委屈和冤枉,應該將心比心。但輿論也應該理性地認識到,買不到票,不能把板子都打到鐵路身上。其一,鐵路不是唯一的交通工具,春運壓力應該讓民航、公路等分擔;其二,雖然每個人都想買到一張回家的火車票,但這是根本不可能的,“要票有票”在春運中永遠無法實現,在這個問題上不要有不切實際的期待。

  中國人只要有回家過年的習俗,人流大規模流動的春運就不會消失,“一票難求”就不會消失。寄望鐵路加大建設來解題,不是解決之道,因為春運是非常態的人群流動,一個國家不可能為了滿足這幾天非常規的人流而大建鐵路,既沒有能力也沒有必要。

  解決“一票難求”問題,鐵路市場化也不是應有選項。政府有失靈,市場也有失靈,“一票難求”不是價格杠桿就能調節的,再高的定價也無法調和供給與需求的大矛盾。而且農民工和學生又是春運人流的主力,將他們推到市場中是極不負責任的。

  意識到這個問題的無解,也許就能理性對待了。對一個無解的問題大加抱怨,只能給自己添堵,也會讓擁擠的春運人流變得更加焦躁。有評論説的不無道理:一部分人對鐵路的要求是,一、票必須便宜,同時必須好買;二、火車不能開得太快,還得保證我能按時回家;三、人人都有權享受鐵路提供的低價福利,同時鐵路還不能虧損——客觀地反思,我們很多時候的苛責,正陷入這種自相矛盾之中。(曹林)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