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過PM2.5這道“橫桿”

時間:2013-01-17 14:09   來源:解放日報

  近日,空氣污染的消息在衝擊著人們的耳膜。一時間,霧霾成為坊間熱議的話題。

  黨的十八大提出建成全面小康社會的目標,其中在 “總體佈局”方面,已經形成 “五位一體”的戰略思路,生態文明建設成為其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所謂 “生態文明”,在筆者看來,主要體現的是“空氣”、 “水”和 “土壤” (包括綠化和水土流失的改善)的環保水準。其中第一位的就是 “空氣”,這是人類賴於生存的首要又必要的條件。倘若城市建設得蠻氣派、美麗,但空氣品質很差,整日在霧霾、灰霾、陰霾中度日,又如何實現 “美麗中國”的遠景目標呢?

  發達國家有較高的空氣品質檢驗標準,澳大利亞要求每立方米空氣中PM2.5不能超過35微克,美國為50微克,一般歐美國家要求為75微克。在2012年3月的兩會上,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在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區域進行空氣品質檢驗標準提高的試點。我們取用的標準,就是75微克。很顯然,標準一提高,清潔的天數會減少。這一舉動,説明我國生態建設方面的決心更大、要求更高。

  倘若將PM2.5的新標比作一根 “橫桿”,作為跳高運動員的 “標桿”提升了,只有把環保工作做得更好,才能自如地跨越 “橫桿”。

  PM2.5主要來自汽車尾氣、工業粉塵及其他城市環境的廢氣,因此,減少城市的PM2.5有害氣體的含量,是一個系統工程。治理PM2.5的有害氣體,要求各行各業、人人參與其中,養成良好的習慣。

  首先是改進耗油過程中的行為。我國每千人汽車佔有水準還是國際的低水準,但我們人口眾多,以歐美的標準來衡量,並不符合中國國情,而且汽車保有量還在不斷增加。對此,宏觀上需要一種具有前瞻性的規劃,尤其是推動環保汽車的發展。上海在世博會上的環保車是成功的,那麼,全市的公共交通用車的更換能快步實施嗎?個人購買環保汽車的優惠措施較為誘人,但電動車的加電點的佈局還要跟上,有關部門又有什麼進一步的措施?還有,須參照歐洲的先進標準,淘汰落後的車輛,減少機動車出行,多使用自行車,等等。

  更需要深度思考的,是經濟發展方式的轉型。工業方面,中國處於重化工業比較活躍的時期,減少工業中低檔産品的生産産能,是當務之急。如我國的鋼鐵産量的控制和減少,已經成為政府的一個戰略。目前中國粗鋼産量為 6.8億噸,佔世界産量的45%。中低檔鋼的比例大,對環境和資源造成很大的壓力,但已經建起來的鋼廠要升級轉型,又談何容易?

  前一段,曾經有消息説,某省有近5000萬噸産鋼量沒有上報。儘管國務院近年來發出文件,提出減少産能、淘汰能耗高的中小鋼鐵企業的指導性任務,但鋼鐵業是地方 “實力”的支撐點,GDP的壯大需要鋼鐵業的存在。利益驅動,使得一些地方政府想方設法瞞報鋼鐵産量,護住落後的産能。

  另外,工業減排水準的提高,又是轉型發展、低碳發展的重要措施。十八大已經提出 “積極開展節能量、碳排放權、排污權、水權交易試點”,這是嶄新的課題,需要相關部門和企業積極去探索。

  工業革命以來,人類在創造巨大物質財富的同時,也付出了巨大的資源環境的代價。半個世紀前的1962年,美國海洋生物學家蕾切爾卡遜出版 《寂靜的春天》一書,揭示殺蟲劑的使用對自然的危害,成為環境保護的先驅。同年,美國經濟學家鮑爾丁把地球比作 “宇宙飛船”,關注地球的承載,最早提出了迴圈經濟理論。

  “美麗中國”是中國人民的願景,珍愛自然是地球人的責任。然而, “美麗中國”的實現任重道遠,所以我們又稱之為一個遠景。在澳大利亞、加拿大、北歐,那裏人少地廣,空氣自然會更好些。我們則不同, 13億人口擠得 “滿滿噹噹”的,人氣很足,但生存空間就小了,環境建設的難度可想而知。但目標既然已經定了,我們就必須堅定不移地去努力。

  上海目前 “天藍”的日子已經越來越多了,蘇州河的水,通過幾輪整治,也開始 “清”了。 PM2.5新標桿的確定,再達到更高的 “天藍”優良率,確實有難度。但我想,我們上下齊心協力,在各種環節上下功夫,十八大提出的我國環境的 “天藍、地綠、水凈”的目標,一定能實現,我們應該有這個自信!(周錦尉)

  (作者為上海市人大常委會研究室原主任、上海市馬克思主義研究會副會長、高級編輯)

編輯:扶海濤

相關新聞

圖片